8月30日,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带领各院校教师代表一行40余人来宛开展抗战流亡纪念活动。今天上午,在镇平县安国小学举行“抗战办学旧址“揭碑仪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富治,南阳市教育界、史学界专家学者,镇平县委副书记赵浩、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清玉等领导和镇平县各学校师生代表一起参加了揭牌仪式。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平静与安宁,破碎的山河依旧顽强地作着不懈的抗争。地处中原,身处前线,何去何从成为摆在河南大学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一劳永逸地迁往大后方?还是留在省内抗战前线继续办学?地方仕绅极力反对、财政支持无法保障,作为地方高校的河南大学无法迁出省外。于是,在1937年12月,刘季洪校长决定让师生们兵分两路,校本部及文、理、法三个学院迁往信阳鸡公山,农、医两个学院迁至南阳镇平。此时的镇平县在“宛西自治”下,民风淳朴,社会安定,得天独厚的人文与自然条件为河南大学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所,河大得以在战火纷飞中继续发展,在镇平大地向外传播文化和科技知识。1938年6月至8月,随着战火逼近,校长刘季洪率校本部及文、理、法三个学院的师生,历经艰辛,从信阳鸡公山到武汉再辗转到镇平,与前期到达的农、医学院师生汇合。
河南大学抗战流亡办学八年,随着战局变化而辗转播迁,先后迁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嵩县(潭头当时属于嵩县)、南阳荆紫关、陕西宝鸡等地,始终坚持教育报国,弦歌不辍,播撒火种,造福桑梓,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烽火育才记。
明德新民,血沃中原。镇平县是河南大学抗战流亡的重要一站,1938年8月至1939年5月,河南大学师生们就在这里坚持求索,追寻智慧的光芒,寻求救亡之路。1939年5月,因战事吃紧离开镇平,不足一年时间,但河大为南阳培养2000师范生和百余大学生,为南阳教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城东北安国城是河南大学农学院办学旧址,城东泰山庙是理学院办学旧址,城东门内一带是文学院的办学地,医学院办学地点在县城内的乔氏祠堂。河南大学师生与南阳人民手挽手共赴国殇,与南阳人民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情谊。
河南大学的师生一行瞻仰遗迹,采访群众,缅怀历史,传承爱国精神,深深的感恩和浓浓的情谊弥漫整个校园。师生们在抗战中迸发出的不畏强暴、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前进。
据镇平县志记载:1937年豫北沦陷,省会开封危机,河南大学、省立开封水利专科学校、开封高中、开封初中、开封师范、开封女子师范、安阳中学、私立北仓女中、两河中学和汝南园艺试验场等10所大学、中学及专业学校先后迁至镇平,后陆续迁出。在镇平8年期间招收中师29班,学生468人;招收大专6班,学生220人
。这10所学校在镇平办学期间不仅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友谊,而且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抗战斗争培养了一大批知识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