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2018年张家港市诗词研讨会之《诗歌创作浅谈》

文章来源:互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27 11:31:12
关于古体诗歌的创作,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简要地谈一下,以期能把握诗歌创作的脉络。
 
一、起承转合,张弛有度
 
起承转合是作诗四法。“起”是起因,诗的开头;“承”是过程;“转”是转折;“合”是对人或事物的议论,是结尾。我们写诗,一般都是遵循这个作诗四法,这里就不再赘述。除了起承转合外,这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整首诗要张弛有度,即情感的抒发要做到有收有放,不能满篇汪洋恣肆,但也不能一味清汤寡水。感情太泛滥写的人累,看的人更累。感情太平淡就成了流水帐,要做到语淡而味终不薄。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这个主要是针对律诗的中二联而言的。具体来说,就是颔联的出句宜写景,对句宜抒情;颈联的出句宜实写,对句宜虚写。例如拙诗《诗友小酌有感》:
 
闻道诗人欲举杯,蟹黄共逐稻粮肥。
 
高堂秾李应无绪,小院清幽可采薇。
 
席上甘酸吞又吐,坛中日月醒还痴。
 
漫将家国兴亡事,散作茶余酒后资。
 
颔联描写了自己对华美繁盛的高屋堂宇没有什么兴趣,却对清幽可人的农家小院情有独钟。出句写景,对句借清幽的环境抒发了自己的采薇之志,这是寓情于景。颈联说的是酒席上空有一腔心事却不知道如何说?岁月就像酒坛中的酒一样时醉时醒。出句是实写,对句则是虚写。当然,中二联的这种写法并非定式,唐人的许多律诗也完全不受这种拘束。只是个人认为中二联这样的处理会更恰当些。不管怎样写,相信大家有一点一定会同意,即一首诗如果做到了有真情实感,并通过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那才是好诗。
 
三、角度独特,推陈出新
 
写诗最大的忌讳,就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这会使整首诗看上去很苍白很空洞。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三首咏蝉的诗,它们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但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四、注重结尾,画龙点睛
 
结尾是诗最重要的部分,是整首诗的诗眼,即所谓的“卒章显志”。一首诗如果前面很平淡,但结尾结得好的话,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人的心理接受角度来看,也是习惯于渐入佳境。例如唐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前面二句写诗人由于傍晚意绪不佳,难以排遣,就决意驱车去乐游原游观消散,这里给读者传达的是一种郁闷低沉的情绪。但诗人到了乐游原上,被美丽的夕阳所深深的震撼,所以他无限感慨地说: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这样的境界瞬时抓住了读者的心,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再来看另一首唐陈陶的《陇西行.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前二句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其实这首诗前二句情感的表达也不平淡,甚至有些强烈,所以明王世贞虽然赞赏后二句“用意工妙”,却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但我认为如果没有前二句惨烈的战争描写作铺垫,就体现不出后二句的“用意工妙”之处。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这就是好的结尾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本人对于诗歌创作的一些浅薄的理解,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