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七夕话“乞巧”——仁和区开展传统七夕“巧”文化活动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18 10:38:03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代林杰的一首《乞巧》不知今天有多少人吟诵、嗟叹、唏嘘!当神州大地的女儿们虔诚地向上苍“乞巧”时,却在仁和苴却砚博物馆妙莲茶文化工作室上演了现实版的“巧姐巧妹”心灵手巧的展示纪念活动。
 
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求,“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乞巧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对时间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个节日被赋予了更多神奇色彩,所以又称七夕节,少女节、女儿节、七巧节、七姐诞。
 
下午三时半,漂亮的女主持人义炜宣布活动开始。
 
首先是请仁和的巧姑娘们迎巧娘娘了。乞巧中的"巧娘娘"是指王母娘娘的第一女儿织女,她善织"云锦天衣",心灵手巧。是姑娘们心中的女神化身,这是仁和的巧姐尹华华用巧手捏出的巧娘娘织女,展示了现代女子精美的手工作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巧姑娘们在迎接礼中展示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谁都希望自己充满着智慧,特别是在上学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聪明伶俐,超过班上的同学,可爱的巧妹们,巧姐们已经经把巧娘娘请来了,赶快来拜巧娘娘吧。
 
为准备这次“乞巧”活动,仁和文联二水先生还专门赋诗二首:
 
(一)
 
夜凉天近秋,开轩敞东房。
 
时闻七夕至,遥寄一思江
 
天青云分色,星明独自寒
 
伴月望时过,追归数日长
 
迢迢抚素手,遥遥与君欢
 
人生不相见,相思间云汉
 
(二)
 
相见花间睡,独言到天明;
 
细语两将望,倾心夜未凝。
 
霓裳上月舞,芙蓉自花阴;
 
北山汇瑶池,南水注仙津。
 
金风掸玉露,相逢秋水盈;
 
一江两不愿,还知鹊桥深。
 
活动进行到“娱巧”环节,过去是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尽情地载歌载舞。而在现代我们大家用唱、跳、诵及琴棋书画的方式抒发感情,展示才艺。
 
古时候姑娘们赛巧主要是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插花,摆果盘、琴棋书画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巧娘娘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和祝福,她将重返勤劳之地,浇灌希望。请巧姑娘们送巧,送祝福,送希望了。送巧,七天八夜、无拘无束、歌声不断、自由、狂欢活动全部结束,姑娘们将带着众人的祝福,无数地企盼、满心的希望走向美好的未来。
 
今天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其中还穿插了几个抽奖环节,台上台下互动,欢声笑语不断。
 
今天的活动结束了,作为优秀的中华儿女,我们将继承发扬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
 
主办:仁和区妇联、仁和区文联、仁和区文广新局、
 
承办:攀枝花市新阶联仁和分会、妙莲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