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正文

张帅锋:以莲为镜度春秋

文章来源:大手笔网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09 10:30:20

也许是机缘巧合,放假前的那天早上,我还正领着学生们在读周敦颐的《爱莲说》,下午就收到了老朋友陈明托叔父转交给我的水彩画。打开其中一幅一看,淡雅的画面上,两朵莲花在荷叶的簇拥之下傲然亮相。一朵盛开,一朵待放,娇小的蜻蜓在其间飞舞流连。那一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只在脑海里一闪而过,我便想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

QQ截图20180809103225.jpg

 

著名画家陈明先生赠本文作者的水彩画

周敦颐老先生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然而,历代爱莲者并不鲜见。屈原的《离骚》中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汉乐府中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王昌龄的《采莲曲》中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文人墨客多惊叹莲的清姿素容,而周公的《爱莲说》则写出了莲与众不同的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气呵成,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尽显莲荷之美。寥寥数笔,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庄重有尊严的君子形象便跃然而出。自此,莲花步入花中君子之列。在周公看来,真正的美是外在颜值与内在气质的统一,莲兼而有之。也许是周公所爱与众人所爱有所不同,所以,才有“同予者何人”的感慨。如今,提起莲花,人们就会自然想起周公的《爱莲说》,周公与莲花已绑定在一起。不知是周公成就了莲花,还是莲花成就了周公?

QQ截图20180809103052.jpg

端坐莲花宝座的普贤菩萨像 陈明油画

有意思的是,莲花与佛也有着不解之缘。佛祖释迦牟尼是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的,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就连寺庙也被称为“莲舍”,袈裟也被称为“莲服”。也许是莲花与淤泥距离最近却明净依然不受污染的缘故,才深得佛家的青睐。

人亦如莲。人生活在世俗的世界,犹如莲生活在淤泥之中。没有淤泥的滋润,莲就失去了成长的养分;人一旦脱离了世俗凡间,恐怕会寸步难行。生活中,有一些人爱埋怨自己的出身和周遭的环境。看看莲吧,它从不嫌弃生长环境的污浊,努力成长自己,绽放出令人心仪的花朵。它知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因此,身处不理想的现实世界,周敦颐没有像陶渊明那样“惹不起就躲”而消极避世,也不屑与追求富贵者为伍,而是追求“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风范。

其实,人各有志,不必勉强。隐士也并非都是高尚之士,追求富贵者也并非均是卑鄙小人,君子也并非不食人烟火。只要重德守法,追求富贵无可厚非。要知道,君子亦爱财,只不过取之有道罢了。

慧宗偈语云:菩提就是树,明镜也作台。觉悟大智慧,何惧有尘埃。这个世界,高尚与卑鄙同在,明净与肮脏并存。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竞争与欲望让人们难以清净,难以自洁。当你厌恶四围的污浊和世事的不如意时,是不是也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自己是否就是那么一尘不染,自己是否缺乏那一份智慧与定力呢?

我常在沐手后,将陈明老师赠我的《莲》细细观摩。我愿以莲为镜,时常照照自己,既不作自命清高之徒,也不作同流合污之众,我要修炼自己的智慧与定力,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

二0一八年荷月

QQ截图20180809103150.jpg

 

张帅锋,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编有《考场作文高分利器》,参编有《孝德香校园》《记住乡愁——郏县传统村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