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外资零售巨头在中国:一场新角逐的开始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9-06 18:00:10

 北京9月6日电(记者庞无忌)因经营状况不佳,近年来,乐购、乐天玛特、欧尚、麦德龙等一大批外资零售巨头陆续被卷入关店撤离潮中,外资零售巨头逐鹿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看似进入尾声。但实际上,一场全新的角逐正在拉开序幕。SSS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19-09-06/100304.html
 
上周,美国零售巨头开市客(Costco)在中国开业的第一天就迎来销售盛况,奢侈品包、茅台酒、烤鸡等商品受到消费者疯抢,开市客周边的两条道路交通一度瘫痪,迫使其于开业当日下午暂停营业。尽管后来出现一波集中的“会员排队退卡”,但一周以来,开市客的客流趋于平稳。开市客方面也表示,未来将会在华开设更多门店。
 
除开市客外,近期还有不少外资零售巨头加仓中国市场。德国第二大零售商奥乐齐(ALDI)6月在上海开设首批两家线下门店。沃尔玛旗下高端会员制商店山姆会员店表示,将在中国市场进入“加速跑”阶段,预计到2022年,将在中国开到40家门店。日本最大的家居连锁店株式会社NITORI集团7月宣布,该集团已把全球扩张作为集团近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
 
一家原本打算离开的外资百货公司在近期表示“不走了”。8月23日午间,原定于8月25日正式停业并退出中国市场的上海高岛屋表示“重拾信心”,宣布将继续营业。
 
一些外资零售企业经营不善,“折戟”中国,但同时更多品牌和企业大量涌入,寻求新的增长机会。一出一进的背后,中国市场的转变显露无遗——无论是消费升级还是中产崛起,中国市场都走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面临的是一场全新的角逐。
 
世邦魏理仕大中华区顾问及交易服务部董事总经理黄蔚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消费市场潜在的发展空间很大,许多外资品牌都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2018年有68家国际品牌首次进入上海市场,29家首次进入北京市场。
 
黄蔚表示,中国人口基数巨大,私人财富增长迅速,在节假日表现出惊人的消费力,加之,中国人消费观念升级,正在从价格敏感向注重品质和差异化的层面转变。国际品牌在国内消费者中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越来越高,海外代购让新兴国际品牌更快速在中国建立消费群并进行市场测试。这些都是吸引外资入驻的重要因素。
 
但是同样的原因,也让部分转型迟缓的老牌外资零售企业面临淘汰压力。
 
黄蔚指出,尤其是在零售业发展较快的一二线城市,百货、大卖场等普遍面临来自购物中心、电商和新兴综合体验型零售业态的竞争压力。
 
商业地产服务商RET睿意德CEO王玉珂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老牌的外资零售巨头,虽然过去在中国发展不错、扩张迅速,但其进入中国市场多年,商业模式和经营形态都没有大的变化。在用户更迭、消费升级等各种变化快速发生的中国市场中,“不变”显然是行不通的。
 
王玉珂认为,特别是近两年,城市更新对商业形态和业态提出新的要求,原本因为地价低廉等原因得以快速扩张的“大卖场”模式难以复制。加之,支付技术不断进步,供应链逐渐打通完善,零售的地域性垄断被逐渐打破,如何让“用脚投票”的用户真正买账,才是竞争的关键。
 
在这一背景下,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传统零售业进行升级迭代的新零售被寄予厚望。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演讲中提出,“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
 
有人认为,如今中国正在成为新零售的“试验田”和“竞技场”。现在进入或者加仓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巨头不少都在融入或试水“新零售”的方式。
 
王玉珂指出,“新零售”的核心本质是用户数据的在线化,这样可以与用户形成实时互动,通过用户的偏好,随时对商品和经营决策进行调整。以开市客为例,开市客是会员制仓储超市,其售卖商品的利润其实并不高,会员服务费是其利润主要来源,而这种会员制让“谁买了什么”等信息一目了然,这种对用户的充分了解与“新零售”的核心是一致的。此外,山姆会员店等也是采用类似的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