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迪庆7月13日电 题:尼西藏族黑陶的未来之路:非遗传承、流变与更新
作者 李晗雪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厨房的秘密”一集中,介绍过一种能炖煮出鲜美鸡汤的黑陶锅,即尼西藏族黑陶。这种有上千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面临传承与更新的挑战。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黑陶烧制的炊具、餐具、茶具等今天仍是许多藏胞家中的日常用具。与多数陶器是放在坯车上拉坯制成不同,尼西黑陶是用工具拍打和手捏陶土制成,然后放在篝火中“堆烧”。
“尼西黑陶的独特一方面在于它是人类制陶技术发展过程的‘活化石’,另一方面在于它蕴含的藏族文化。”云南省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军说。
近年,随着香格里拉市的旅游发展,购买黑陶的游客越来越多。汤堆村许多原本不制陶的家庭也开始制作黑陶。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郭军华介绍,现在每人每月可收入四千元人民币以上。
黑陶的传承已不成问题。让郭军华担心的是黑陶的创新。在香格里拉之外,黑陶的市场还远远没有打开。黑陶制品多数重而大,不便携带;又因烧制温度低,在电磁炉和燃气灶上容易开裂。若非到当地旅游,很少人会购买黑陶器。
郭军华告诉记者,他想把一些器物做小,以便游客带走。一旁的赵军说:“老郭,咱们更需要提升质量和开发新器型。”
赵军与郭军华已是多年老友。自2013年接手迪庆州非遗工作以来,赵军带郭军华等黑陶传承人参加非遗博览会、非遗节等各种展览,请国内外艺术专家设计新器型、为黑陶生产寻求投资……赵军说,他和老郭打过一个赌。当时,两人一起去看宜兴紫砂壶展览,郭军华不解赵军为何花几千元买一把小壶,因为一个黑陶器不足千元。赵军说:“我就跟他打赌,如果他一个月内做出一把黑陶壶,我一年工资都给他”。
结果,郭军华尝试一月,只做出一把瑕疵明显的壶。黑陶制作的技艺还不够精细,这也是过去一位意大利设计师为黑陶设计的薄壁餐具无法实现的原因。
说起这些事,郭军华“嘿嘿”一笑:“虽然没做好,但也很感谢那个赌,让我开始挑战新器型。”
这几年,随着郭军华视野打开,他的工作坊有了可量产的灌浆制陶、有了游客体验活动、有了脱离实用功能的藏文化工艺品。赵军说,别看他总找老郭的“毛病”,眼看黑陶一点点进步,他十分欣慰。
赵军认为,目前尼西藏族黑陶发展真正的难点,是观念的更新。当地匠人多数教育程度低,满足于制作传统器物、获利糊口,对于器型的丰富、技术的提升和创新方面很难有较高较快的提高。这是制约尼西黑陶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战略的瓶颈因素。
但是,郭军华刚本科毕业的儿子带来了新的希望。拉茸肖巴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后,带着全新的想法回乡继承父亲的手艺。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受唐卡图案启发制作的黑陶水麒麟与正在研究中的黑陶海螺音箱。拉茸肖巴说,未来希望把汤堆村建设成一个有多种旅游配套的黑陶文化村。
“五年之后,我儿子肯定会大大超过我。”郭军华骄傲地说。
赵军拿起工作坊新制的黑陶壶,又开始与郭军华父子讨论未来改进。这门悠久的制陶工艺,似在传承守护与更新进取中历久弥新。(完)
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19-07-13/92446.html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