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7月6日电 (记者 吴兰)为切实引领青年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近日中宣部、教育部首次从在读的“大学生年度人物”中,评选出10名“最美大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吕松当选“最美大学生”。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见到吕松时,他已经做好“继续做科研”的选择。他说,想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一点,所以选择做博士后工作。
吕松是中国科大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2017级博士生,是一名从事新能源方向研究的“学霸”。2014年,吕松以专业排名第一、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0篇的成绩保送至中国科大,继续自己热衷的新能源方向的研究。
攻读研究生期间,吕松发表了本学科领域顶级期刊SCI论文9篇;申请国家专利10项;参与多项国际、国家重大科研基金项目外,他还曾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人,参与编写本领域专业著作2部……。
近年来,吕松在学业方面“成绩突出”,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眼光并不是只停留在书本和实验室。
他说,他喜欢结合社会热点做科研,喜欢将实验室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
几年前,共享单车风靡,但少有骑行人佩戴头盔保护自己,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这样安全问题随之而来,激发了吕松运用热发电技术开发一款自发电智能头盔的想法。
经过调研发现,佩戴后的“不舒适感”是骑行人忽略头盔的主要原因。
吕松通过热电设计,利用人体骑行过程中散发的热能转化为电能技术,在头盔内部放置温差发电片,并在头盔上嵌入LED指示灯作为转向灯,利用两端的温差发电为LED指示灯供电,解决了骑行过程中的无主动警示问题。
吕松介绍,当骑行者左右转弯或者停下时,通过头盔的头部重力感应器或速度感应器,亮起相应的指示灯。
这一自发电头盔,通过带走头部热量,解决骑行过程中因发热出汗造成的舒适性问题。这一作品荣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特等奖,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
这款自发电头盔除了获奖,还获得了天使投资人和台湾厂商的青睐。但经过慎重考虑,吕松放弃“头盔”创业的想法,选择继续做科研。
吕松说,目前头部热能利用效率只达到1%,后期通过研究希望将利用率提高,在头盔上添加更多集成功能,例如集成音乐功能等。
未来,吕松表示继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让尖端科技不再“高冷”,不只是停留在实验室和书本或专利上,以便解决更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