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7月2日电(记者吴兰)“有了这个专家工作站,通过专家的技术培训,一定能提高广大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把我们石关村的绿茶产业做大做强,帮助更多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舒城石关兰花茶叶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龚世存说。666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安徽省舒城县五显镇的石关村,三面环山,峰峦叠嶂,常年云雾缭绕。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环境孕育出石关兰花茶。
龚世存所言的专家工作站成立于2018年4月,自成立以来,以安徽农业大学校长夏涛教授、茶与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张正竹教授等为代表的专家工作组多次赴合作社,就茶农关心的茶树栽种、修枝整枝、病虫害防治、绿茶深加工等进行技术培训,“智”解茶农难题。
近年来,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五显镇结合石关村茶树资源,将茶叶加工发展规划为该村特色主导产业,让茶叶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源头活水,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张正竹,这位和茶叶打了近30年交道的茶学博士,曾被选派到革命老区金寨县挂职任副县长,主抓茶产业发展。张正竹教授说,发展茶叶产业对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增加碳汇、乡村振兴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示范产业,同时也是当下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罗霄山区等7个连片特困地区都是茶叶主产区。
张正竹算了笔账,测算采茶季茶农一天大概能赚两三百元,一个春茶采摘季,每人差不多可以挣到五六千元。据了解,茶产业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全省16个市105个县(区)中有10个市58个县(区)产茶,涉及茶农300多万人,从事茶叶加工经营人员超过100万人,主产区茶叶收入占当地农民收入40%以上。茶产业日益成为安徽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特色产业。
如何助力茶农脱贫致富,将皖茶做大做强,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们下茶园、进车间,将科研的论文写在土地上。
安徽是产茶大省,但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2012年,宛晓春、夏涛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从茶树品种选繁和茶园管理、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名优茶加工技术和装备推广、茶叶健康功能发掘、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振兴安徽茶产业的技术路线。
黄大茶是皖西特产,因原料粗老、加工粗放、包装简陋,成了低档大路货。2016年,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教授和张劲松教授研究组发现,与其他茶类相比,黄大茶具有显著的降血糖、降血脂和减肥等功效,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为开发以健康为导向的功能性茶叶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研发,如今包装精美的黄大茶、黄小茶、黄芽茶和速溶黄大茶系列产品成为电商网店的热销品。
此外,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们联手皖垦集团等9家龙头企业,集成推广机采、机剪和机耕技术,示范推广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机采示范茶园15000亩;开发了桂花红茶、桂花瓜片、金寨红茶、安徽特色乌龙茶、黄大茶等系列夏秋茶产品,研建了生产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利用夏秋茶资源开发了多种类型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在浙江和安徽,研制了一批速溶茶和姜糖茶生产线,年加工速溶茶近万吨。
与此同时,为适应茶叶大规模连续化加工对原料和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与品质控制中,先后开发出系列茶叶品控装备,应用于检测茶鲜叶原料质量、评判茶叶品质和等级、控制茶叶加工工艺、监测出口茶掺杂中,为茶叶生产全程数字化品质控制奠定了基础。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安徽农业大学在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校创新源头、地方政府和基层推广力量有机结合之路,构建政产学研推技术推广协同联动机制,探索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合作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这些高校教授团队把技术与人才作为提升安徽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深化同地方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黄山市、六安市、岳西县等多个地方政府茶产业战略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与谢裕大、祁红茶业等20多家省内茶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新产品开发。对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促进了茶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