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得罪媒体人。”一晚三个多小时的座谈加采访,刘震云似乎只说了这么一句大白话,让观众意会大笑,但仍是借故事人物的“戏谑”之口。QQQ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这是刘震云的风格。6月26日晚,刘震云和导演牟森现身天津格调平园艺术空间,导赏新剧,也让天津读者见识了他“九曲十八弯”的语言。
谈笑风生,迂回蜿蜒,云山雾罩,却津津有味。刘震云对任何话题都能见招拆招,按自己的逻辑讲故事,到最后宾主都忘了初衷。
这是刘震云的说话艺术。会说话的刘震云很看重“说话”,他近些年的小说表现出对人类“说话”现象的特别关注,并将其作为作品主题之一。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即是如此。主人公为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了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
“说得着”与“说不着”在刘震云看来非常重要。他认为,由于所处环境、地位和各自利益的不同,人与人之间,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大多数人反倒是生活在孤独中。
或许基于这样得认识,他在小说中经常把“寻找”和“倾听”看作生命存在的意义之所在。刘震云本人和他笔下的人物说起话来好像深藏城府,满肚子的弯弯绕。
对于“不要得罪媒体人”的说辞,他也讲了一个很绕的故事:有一年他的文章出成了高考题,25分,媒体让他做一做,结果他只拿了5分,结论就是“千万不要得罪媒体人”。
外界将其叙事和创作风格归结为某种主义,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有人认为是“超现实主义”,刘震云有话说:“文学评论者喜欢将作品作为标本一样来解剖,从作品中提炼出几个特质,但这些对于作者来说其实并不是太重要。”
“作品中的人物像在暮色的麦田上飞舞的蝴蝶,是活的,但归为主义时,就把这个蝴蝶给拍死了,比这个更重要的是与作品中人物的交流。”刘震云认为,外在的功利性的思考是对作者最大的伤害,“我的作品是让评论稍微难以拿捏的作品,有时让评论家的标尺失灵,我认为把作品写好是更重要的事。”
有人问其“好像对评论回复不多”,刘震云说:“我很少回复是因为我不懂文学理论,永远不要讨论超过自己专业领域的事,写作是需要有学问的行业。”
话里有话。这就是刘震云。(完)http://www.dashoubi.org/news/shwx/2019-06-27/9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