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会万象 > 正文

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首演圆满成功 | 媒体专题报道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1-06 15:15:34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伴随着熟悉的旋律响起,11月3日和4日晚,由浙江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浙江交响乐团、金华市金东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原创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首演。

 
这部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以施光南为原型创作的大型原创歌剧,已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浙江省文旅厅“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剧目、浙江文艺创研中心重点孵化项目以及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2018年扶持项目。
 
//
 
首次搬上歌剧舞台
 
//
 
音乐渐起,光束渐亮。舞台上,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讲述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为人民书写创作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施光南热情、善良而勤奋,他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感知和激情,他热爱音乐、追求爱情和向往美好的生活,他全身心地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拥抱,他为时代放声,为人民高歌,同时,也讲述了施光南的英年早逝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和遗憾,他与妻子洪如丁的相遇、相知、相恋、相爱,以及他们一起走过的幸福而短暂的人生。
 
第一幕:梦想与苦难
 
该剧汇聚了国内一流创作团队,由刁玉泉作曲,喻荣军编剧,李伯男导演。在歌剧里扮演施光南的演员是来自浙江歌舞剧院的薛雷:“对我而言,最难的部分,是自己要在舞台上从年轻到年老,演完作曲家施光南的一生。”薛雷说,短短的四幕,要从17岁演到49岁,要把每一幕的年龄变化演出来并且不能太过,这是最难把控的。
 
此次薛雷在剧中的演唱既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独特风格,也有优美流畅的独唱段落,深厚的音乐功底塑造刻画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形象。剧中著名的唱段朗朗上口,过耳不忘,受到全场观众热烈掌声。
 
现为浙江歌舞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的薛雷,2017年主演民族歌剧《青春之歌》《呦呦鹿鸣》两剧,均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第三届中国歌剧节、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全国优秀民族歌剧展巡演。
 
现为海政文工团的著名歌唱家吕薇,在剧中饰演女主角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出生于美丽杭州的吕薇,灵秀的江南赋予了她典雅的气质、婉转的歌喉。舞台上,清丽的嗓音、姣好的面容,朴素而大气的施光南夫人的形象是那么打动人心。观众们欣赏到吕薇通过对剧中角色性格和气质的塑造,也让她更坚定了对民族歌剧的追求,那就是,在传统中挖掘内涵,在传承中开拓创新。
 
无论是唱歌还是演剧,吕薇希望将民族艺术赋予新的生命。在吕薇看来,民族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有着广纳博收的艺术胸怀,拥有以我为主的创造意识、贴近时代的题材选择、充满诗意的文学语言;有着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拥有以声乐为主的歌剧范式,特别是旋律至上的音乐戏剧性思维,让整部作品拥有了演唱俱佳、形神兼备、雅俗共赏的审美取向。
 
第二幕:爱情与执着
 
“民族艺术、传统文化值得认真梳理和挖掘,完全可以结合当下的接受方式,进行现代生活的转化。”最近几年,吕薇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族歌剧的创作中。在吕薇看来,民族歌剧也要立足当下,致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才能发扬光大。
 
//
 
一气呵成完成曲谱
 
//
 
不为众人所知的是,早在2007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时,这首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唱的经典《在希望的田野上》,就被选作搭载歌曲送上了太空。
 
时间往前推移,1981年元旦前夕,《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陈晓光把这首歌送到中央电视台,最开始这首歌是合唱的形式,第一位领唱这首歌的是空政文工团的女高音歌唱家杨淑清。后来这首歌犹如插上了翅膀,很快飞向了全国各地。在电视MV里,在各种晚会上,在KTV里,真挚的歌词、激昂的旋律,让人充满希望。
 
第三幕:激情与希望
 
1981年,陈晓光在创作这首歌时,还是《歌曲》月刊的一名编辑。当年,他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写出了这首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歌词。更准确地说,是用3个小时就写成。当别人夸赞他下笔神速时,他却不以为意,并指出这种思想和情感的酝酿过程,可不只半天或半年,而是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
 
陈晓光觉得,写出这首歌,可以说是自己多年生活、感情积累的一次艺术爆发,而改革开放的农村形势正是触发点,没有农村的新希望,就不可能有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
 
“然而,比起这首歌的流传度,我们对于这首歌的作曲者施光南,却知之甚少。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刁玉泉说,作词家陈晓光游历安徽、四川等农村,写下了这首歌词后,交给当时已经成名的施光南。“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施光南“看到”的这片田野,是不是也带着金华东叶村的影子呢?
 
重庆出生的施光南,8岁那年跟随家人回到自己的祖籍所在地,上学、玩耍并且继续自由发展着自己的音乐天赋——1945年,年仅5岁的施光南就写下了第一首音乐作品《春天到了》。
 
这一路走来并非全是坦途,由于缺乏音乐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施光南差点被中央音乐学院拒之门外。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招考老师,这也是乐迷的运气。不然,也许后来我们就听不到风格各异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祝酒歌》等上百首歌曲,不仅唱出了祖国改革开放走向未来的心声,而且引发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他的歌声中奋发进取。
 
“原创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正是讲述了施光南为时代、为人民书写创作的一生。”深怀对音乐家的崇敬之情,荣获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浙江省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的作曲家刁玉泉,一气呵成地写完了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所有旋律。导演李伯男称赞:“而且非常好听。所有曲子没有匠气,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曲家的情感,那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
 
话剧导演跨界戏剧
 
//
 
金华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是施光南的祖籍地。剧组演职员们,记得今年春暖花开时,定稿后的剧本在施光南墓前朗诵的情景。歌剧《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创排,还获得施光南夫人洪如丁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歌剧创作采风期间,洪如丁专程从国外回到金东,与主创团队见面,参加了剧本讨论会,并为主创团队提供施光南艺术人生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创作了6个月、改动了3次之后,金牌剧作家喻荣军的定稿剧本打动了洪如丁的心,这次首演,她还专程写来了贺信。
 
在李伯男心中,施光南作品的每个阶段,都紧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时代节点。这次贯穿全剧就用到3首代表性的歌曲——《祝酒歌》《多情的土地》《在希望的田野上》。尤其是这首由陈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且充满朝气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歌唱祖国繁荣富强的歌曲。歌词朴实充满乡土气息、曲调优美流畅上口,这首歌通过对家乡充满希望的田野的赞美,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歌颂了新生活,歌颂了新时代。而歌剧则把希望和未来巧妙地结合起来,既歌颂了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新面貌,又憧憬着富裕兴旺、美满幸福的未来。
 
那么,在歌剧《希望的田野上》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作故事呢?
 
编剧喻荣军坦言,以闻名全球的真人真事作为创作素材,其实难度还是挺大的。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现施光南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反映其心路历程,把他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比如他是如何树立人生理想的。由此,施光南与妻子洪如丁相遇、相知、相恋的故事,也是歌剧一大亮点。
 
那么,作为一个非音乐专业的戏剧导演,尤其是如何把握塑造音乐家这个人物就变得至关重要。对此,李伯男用了“熟能生巧”这个词。“别看我不懂五线谱,但我的乐感很好。我把这次所有曲目的小样都录成音频,每个小样,估摸着都听了100遍以上。”于是在这部自喻为是他导演生涯中最艰苦的一部作品中,李伯男大胆地在表现形式、题材选择上,更多地有了对民族歌剧的创新和探索。
 
“我小学读的北京育才学校,校歌就是施光南先生写的,等于从小我就是唱着他的歌长大。”
 
因音乐结缘的导演李伯男在剧本定稿后,主创团队在施光南先生忌日那天再度回到金华施光南墓前,高声朗读了一遍剧本。“那天春暖花开,阳光明媚,可在我们上山朗诵之后,山间突然下起了小雨。”导演李伯男透露,当时施光南和洪如丁分居天津、北京两地,经历了非常长的一段异地恋岁月,而像现在的很多小情侣一样,两人攒下了许多来往的火车票。当最终团聚之后,两人将收藏的火车票根一下子就扔到了河里。这个故事,此前没有出现在任何施光南的资料里,这次就被加入到剧情里。
 
同时,李伯男也看到了施光南之所以成为人民艺术家的必然性。施光南妈妈给儿子的一封信上面这样写着:“你虽是我生的儿子,但我希望你做全中国人民的儿子、全世界人民的儿子。我想施光南能有这样的艺术高度,完全是因为他首先有这样的人格高度,他们家有这样非常高贵的精神基因在。”
 
舞台上,当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观众们由衷地感言:施光南作品是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瑰宝,更是浙江人民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