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军旅作家何秋生的散文集《雪夜篝火》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继2016年该作者在出版散文集《兰花岛》后的又一力作。如果您读过《兰花岛》,感受到作者像邻家大哥那么温和亲善的话,那么在这本书里你会为作者军人的血性和铮铮铁骨所折服。
本书由上海市作家协会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朱大建先生作序,由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先生题写书名。
寒夜手握小暖炉(序)
朱大建
文友何秋生曾当过兵,参加了1979年南国边境自卫反击战,亲眼目睹那些年轻战友的牺牲,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秋生又是散文作家,工作之余读读写写,用他那双真诚的眼睛感受自身和世界,日积月累,积攒了不少新作。近日,秋生送来一叠书稿的清样,希望我为他将出版的散文集写篇序言。我拜读《雪夜篝火》,感觉像是寒夜手握小暖炉。
秋生的文章很真情。在秋生的笔下,人物、山川、河流和花朵、树木,具有诗的意蕴和哲理的内涵,饱含真情实感,文字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醉人小溪。情景交融,润心润目,不虚张声势,不矫揉造作。前些天,我看到秋生在朋友圈里为自己栽种的一盆兰花,写了这样一句话:“品得一兰香,万园无颜色”。此刻的一盆兰花,就是他整个内心世界。
我与秋生相识的时间不算长。但我喜欢他文和人身上的那种真实,那种天真无邪。在他笔下,一棵树一株草,一片花瓣,都是有情有意有生命的。他也明白,他的这些文字,不见得有多大力量。但他还是孜孜不倦,把一个作家真情实感并带有心房体温的文字奉献出来。
秋生的文章给人温暖鲜活的感觉。我想,秋生将这部散文集取名《雪夜篝火》,很有意韵,让人嚼着有味。当你读着他的一篇篇作品,就像在茫茫林海雪野的深处,遇到一盆炭火;在漫漫戈壁的沙海中,找到一汪清泉。他的作品源于内心的温情,又颇富幽默感,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作者的“智”与“趣”,幽默中带有几分深沉。有时候寥寥数语,会把那种“人”与“物”的本真,揭示得淋漓尽致。比如《读懂国平》,文中的国平形象丰满,其中涵盖的知识点和展示的文采能打动人心……这部以写人为主的文集,写的都是一些鲜活的人。比如:《送你一片艳阳天》中的刘素珍,《绣丽的笔》中的杨绣丽,《致敬“孔夫子”》中的何余养和《井岗拓荒人》《灵魂废墟上的篝火》《红色世界白色世界》中的一群群人,是在展示一种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赋予的一种责任感。再看《“5.2冲击波”》、《告别信江河》等涉及到我军几次军改的文章,当官兵们面临自己的前途命运何去何从的时候,小我与大我,局部与全局,在激烈的心灵冲撞面前,作者写出了我军将士的那种牺牲与奉献的精神……
秋生的文章有血性,是军人人格的展现。文集第一辑中《一位战争亲历者的独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热爱和平,我们需要和平。但和平绝不是靠否定历史屈身献媚,更不是放弃尊严,甚至用血肉之躯去讨好另一方,而获得一时安宁!”第三辑中的《思念“黄黄”》《高古的路》和《一个关于砖头与骨头的哲学命题》等篇目,文章中的主人公,以“只要自己不倒,别人是打不倒你的”、“骨头要比砖头硬”的姿态,展示一种铁骨铮铮。
秋生赞美身披阳光、挺直脊梁、平视前方、大步向前的积极人生态度,文中高歌、高古、高鹄等人物,一路走来并不轻松,但作者却把他们的“苦乐年华”写成了诗一般的人生风景,活出了一种风格、人格和人生魅力。
前两年,看过秋生的《兰花岛》文集,我就觉得秋生的文字轻松娴熟,给人以美感。今天再看看这部《雪夜篝火》,相形之下,就觉得他之前的文字稍有生涩。这说明,秋生在一直往前走,一直在进步,在经历了更多的风雨之后,他的文章仍然保存了他自身的风骨和“文如其人”的硬朗,读着《雪夜篝火》中的这些文字,眼前有一种热气蒸腾的感觉。有一种在寒夜里觅得一只小暖炉的感觉。这是一些有真情的文字,这是一些有温度的文字,这是一些有气节的文字。而这些文字,是从秋生那颗热乎乎的心里流出来的……(序作者系上海作协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
http://www.dashoubi.org/news/zxzx/2020-03-18/12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