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美,是朦胧和古朴的,是树下悠然落棋,是花间醉然煮酒,是庭中淡然品茶。绿水萦绕着白墙,繁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蒿,穿行在青山绿水中,默然阅读千年江南的历史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追随着艺术家的脚步,来探寻这神奇而又美丽的江南水乡。
江南的微风,从水乡绍兴拂过,提到绍兴,就不能不提到鲁迅;提到鲁迅,就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那篇经典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古城绍兴的土地上,随处便可见到先生笔下描绘的景象:那瓦楞上长满枯草的民居,那戴着顶毡帽一脸憨厚的乡亲,那铺满青石板的纤夫栈道和悠哉悠哉的乌篷船。
两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白花花的阳光穿过梧桐洒在路面上,斑斑驳驳,一条小河,在垂杨柳的照拂下,潺潺流过。在江南水乡的召唤里,仿佛看到先生气定神闲地抽着烟,象征思想的头颅高出了画面,短发不屈不挠地竖立着,眼神却也不喜不悲。“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后转卖给朱文公子孙的周家大屋就在路的前方,《鲁迅故居百草园》就在先生的笔下。
李可染《鲁迅故居百草园》
进入百草园,进入先生笔下的《鲁迅故居百草园》,那园内的黄蜂、鸣蝉、叫天子以及树叶、茶花草,本该绚丽多彩的百草园景色在李可染的画中显得有些荒芜。满目的黄绿,一条小路在杂草中蜿蜒伸出画面,墙壁上的爬山虎将百草园更装点上一分颓唐与质朴。
沉默的百草园仍然沉默地收藏着时光,那就在一块的石头上坐下吧,让参差不齐的思索在百草园的浓荫中凉晒一下,梳理一下。“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已没有踪影,就更不必说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了。百草园是方寻常的园子,然而也就是这寻常不过的园子却成就了一位先行者和思想者。
人已逝,草木有情。在古城绍兴足迹所到之处,都能呼吸到鲁迅这位文学巨匠蓬勃的生命气息。当《鲁迅故居百草园》周遭的景致已渐渐融入苍茫,唯有脚下的路却在暮色中硬汉般的伸向远方,没有尽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绍兴兰亭,飞扬着独特的清幽纯净,浸染着千年不竭的古朴雅致,带着当年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任人的思绪伫留其间。千年后,又一位艺术家凭借着对生命自然的深刻体验和理解、其笔下流淌着深远的人文精神以及精湛的绘画技法,将绍兴兰亭再一次绽放,这就是傅抱石和他的《兰亭图》。
《兰亭图》画面人物共分为10余组,每组人物多有不同,并以不同的树木相隔,表现了作者的匠心。全幅有40人之多,近景远景皆有,傅抱石用不见首尾的安排,星罗棋布画卷之中,表现了一个合于主题的更为宏大的场景。图中树木扶疏,幽篁处处,间以环山流水,两岸有上古衣冠大夫,或立或坐,虽只用线条勾勒,但各具情态,曲水之中更有红觞点点。设色明丽丰富,浓而不失雅致,艳而独具秀润,一幅气势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跃然纸上。
当菱角的芬芳弥散流连在绍兴的白墙黑瓦间,当女儿红的醇厚淡淡幽幽地飘过每一户临街的窗子前,吴冠中带着仲夏的光阴与向往,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悄然走进了白墙黑瓦的《绍兴居》中。
《绍兴居》的房屋门窗漆黑,给人浑厚之感,但门前的河埠,行走的人群,笔直的石板路,甚至是水旁、路旁、树梢上星星点点的绿意与衣裳的红蓝,却使对于绍兴民居的坚硬叙事有了灵动的效果。《绍兴居》,或简约,或繁密,或繁简相间;或银白,或黑灰,或黑白一体;或写实,或意象,或实意俱存。路,古意朴拙,曲折蜿蜒,踏至人群,耐人寻味;水,源远流长,暗淡掠影,水巷如织,微波荡漾;人家,临水而筑,傍木而依,前庭垂柳,墨瓦白墙。画面自然柔和,江南水乡温存的情感,在吴冠中的笔下跃然纸上。
江南水乡名镇周庄,千年的历史文明与文化底蕴,构成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独有的迷人风貌。旖旎的水箱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使得周庄蜚声内外,更是引得文人墨客雅趣盎然,乘兴吟咏挥毫,留下传世墨宝,照耀汗青。于是,《周庄》在吴冠中手中的宣纸上,所有的情感都变成了笔与墨的交织,而所有这一切又成为了周庄情感的体现。
吴冠中《周庄》
《周庄》在先生的笔下就这样慢慢的浮现出来。当雾霭终被太阳的金箭射穿,空中撒下缕缕金丝,镇上与画中的房舍、小巷、短桥、窄河、扁舟以及行人,一切都同时清晰起来。江、湖、河面上的水汽开始柔柔地向上蒸腾,如烟的袅娜,去迎接那如丝般光线的亲吻。澄湖上的长桥,市河上的短桥相互交接;圆形的桥孔,方形的桥孔,相互迭映。长桥接短桥,方孔叠圆孔,周庄的桥先给这水乡古镇勾勒出第一轮廓。石板铺就的窄巷,从水中拱起,又一直绵延到水中。石板己经被行人踩得水磨过一般光滑,跺一跺脚,仿佛就能听见九百余年来亿众行人的的沓沓足音。小巷边是肩挨着肩的房舍,一色的烟灰小瓦。屋面高低错落,户与户之间有女墙相隔,墙体有些斑驳,粗看如读一位百岁老人的苍颜,细看就是小镇的一部历史画卷。曲折有致的小河,如筋络般蜿蜒在小镇里。岸边的垂柳,还留着雾水的吻痕,如同刚刚濯发的少女,蓬松的发丝上,焕发出青春的湿润。河面上穿行叶叶扁舟,船橹在梢后摇起阵阵涟漪,形同五线谱。摇橹的大嫂,用吴侬软语唱着江南歌谣,悠悠荡荡地前行,使两旁的石驳岸也沾上了灵气,在水面上浮动起来。
白堤尽头,绿荫深处,一座环如弯月的石桥隐匿其中,这便是西泠桥了,古名西陵、西林或西村。这里原是一处渡口,名字叫做西村,在古人的诗画中,曾有“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和“看画船尽入西村,闲却半湖春色”之称。黄宾虹老人一生情系江南,晚年更是安度于杭城,流连西子湖畔,驻足西泠桥头,放目遥望,有感于这清丽湖光山色,便挥毫作下《西泠远眺》,将瞬间凝聚为永恒。
西泠桥面对南北高峰,跨接内外两湖,“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充满了诗情画意。西泠桥是普通的,但它正是观赏西湖风景的绝佳之处。东望宝石流霞,俏丽的保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