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代译制片迷尊称为“老厂长”的前上海译制片厂厂长,翻译家陈叙一先生,是主持人贝倩妮的外公。1992年,陈叙一去世时,贝倩妮还是十几岁的女孩。对于疼爱她的外公一生做出的事业贡献,贝倩妮是在外公去世后,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自己也踏上工作岗位后,知道更多,懂得更多。今年,是陈叙一先生去世30周年,也是贝倩妮踏上主持岗位20周年。回望自己的主持之路,遥望外公的奋斗之路,两代人隔着时空对照,有亲情的温暖,有理想的光芒,也有鼓励的能量。
秘密,外公其实叫“爷爷“
世人知道陈叙一是贝倩妮的外公,但在生活中,贝倩妮却一直称其为“爷爷”。这是因为小时候,贝倩妮认为“外公”、“外婆”的称呼里有“外“字,真是太见外了。“我们明明是住在一起的一家人,为什么要这样叫呢?”“她自作主张地叫外公为“爷爷”,管外婆,著名表演艺术家莫愁则叫“奶奶”。陈叙一与夫人莫愁认为孩子的想法很有趣,在这件事上给贝倩妮很大的自由,就由她“爷爷奶奶”这样叫了。但自由和管束是同在的,该严格的地方不能马虎。比如家里吃饭的时候,小辈一定不可以先动筷子,吃饭一定不能发出声音,如此种种规矩要做好。
外公去世已三十年,贝倩妮从那个从小住在外公家的小女孩,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主持人,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做了母亲。她已不是那个当年跟外公撒娇任性的小女孩,三十年来,发生了很多事,很多变化,但在贝倩妮内心深处,与外公的“链接”没有变。外公的身影,一言一行,在她的记忆深处。
贝倩妮这个名字就是外公给她取的!且是当年她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先取了英文名Jenny,然后取谐音对应的中文名,于是有了贝倩妮这样美丽的三个字为她的名字。如果不是外公陈叙一亲手操刀的“翻译”,很可能就不是贝倩妮这三个字,而是“贝珍妮”了。
所以,虽然贝倩妮与外公分开三十年了,但外公永远影响着她,这份“链接”,在她的名字里,在她的血液里。
离别,从懵懂到懂得
贝倩妮永远都记得那一天,1992年,4月24日,那是外公因病离开人世的日子。当时他已经退休,但没有停工,一直在担任上译厂顾问,工作在翻译剧本的一线。生病期间,手头还在做《千年痴情》、《以死抗争》两部剧本的翻译。
那个贝倩妮回家就能看到的,在堆满了书籍和英汉字典的写字台前,对着一台单卡收录机伏案工作的身影,倒下了。在那之前的1988年,外婆莫愁也因病去世。对贝倩妮来说,他们是家里最疼爱自己的两位长辈,他们总是愿意将最好的留给自己,他们给予的是“无条件宠爱”。
与“无条件宠爱”呈现鲜明对比的是,贝倩妮从懂事有记忆就发现身边的人大多对于外公是“怕”的,谁都“不敢”冒犯这位老人。其实外公不凶,他是“不怒自威”。这份旁人的“怕”,不是因为他的身份,不是因为他严肃,是因为大家发自内心尊敬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