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要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总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倘若忘记了无疑像人丢了灵魂,留下的只是一具没有思想的躯壳。中华民族从远古的三黄五帝绵延至今五千年,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断层的民族,得益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宗祠文化根植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沃土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
古云:“天之大事,唯祀与戒。”意思是说天下的事情没有比祭祀和战争更重大的了,足以证明祭祀在古代王朝的重要地位。建庙设坛置祠,祭天祭地祭祖,在古代,那是皇帝老儿和士大夫的事,寻常百姓是不享有这个权利和尊荣的。到了宋朝,儒理兼修的大学问家朱熹提出了《家礼》宗祠制,民间的姓氏祠堂逐渐普及,在明朝达到了鼎盛。现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少的祠堂大都出自明清时期,多数明清祠堂在上世纪的破“四旧”运动中毁于一旦,使沐浴了数百年的各具建筑风格的文明使者倒在了文化浩劫的血泊之中,着实让人扼腕叹息。
宗祠又称祠堂,浓缩着一个宗族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凝聚人心和智慧的场所,是一个心灵洗礼和忏悔的殿堂,是一个联络宗亲感情、血浓于水的交流平台,是一个唤起希望、光明和力量的地方,是一个弘扬孝道和传统文化的圣地,由百家之姓、千万宗祠汇流成浩浩荡荡的中华文化,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脊梁。
瓯越之地的温州,古称永嘉,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山水之邦,耕读之乡。南宋时期,永嘉的豫章住着一户贵胄的胡姓人家,始迁祖卧云公于1143年(绍兴十三年)迁居永嘉。后来他的后代又迁移到乐邑的漕川(今七里港曹田),曹田的后代又迁到黄华的胡家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