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育了华夏文明。而对于每个个体来讲,也有一条“母亲河”,即每日为我们人类这个超级生态系统提供方方面面资源的胃肠道。
人类进化在尚无其它高级生命活动的时候,肠腔动物门即出现,就有了消化活动,因此消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第一个步骤。而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消化管早在第4周即出现,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对应之后发育分化形成的上、中、下消化道。至少在150万年前,人类胃肠道使其适应了肉类饮食,使得人类从其远亲中逐渐“分化”出来,为大脑发育提供了物质前提和条件,推动了人类智慧的革命性进展。社会学家认为,劳动创造了人,而在生物医学科学层面,则是“胃肠道的进化创造了人”。所以,有了健康的胃肠道,才能有健康的机体和智慧的大脑。
胃肠道展开面积为200m2,是人体与外环境接触面积最大的系统,每天它都与外界交换着海量信息。除众所周知重要的消化吸收功能外,胃肠道还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及免疫器官,并拥有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含量仅次于大脑。而如此庞大的面积、繁杂的功能,意味着胃肠道还拥有多样的疾病谱。美国研究发现人类90%的疾病与消化道有关,而我国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已提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惊人理论。正因为胃肠道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所以肠道科学的话题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
向“胃食管反流相关疾病”宣战的院士和他的团队
他是一名院士,他以病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致力于胃食管反流相关性近百种疾病的研究探索,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在医学领域实现了一种概念性的改变和突破,他就是中国科学学院院士,汪忠镐。
首届吴阶平医学奖唯一获得者,韩启德院士给汪院士颁奖
汪忠镐通过胃食管反流病这一消化道疾病,以西医的视角和手段验证了中医脾胃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更是拿到了胃肠道关联人类众多后天疾病的证据。这对于认知人类很多疾病是一个重大的启示。
以全新视角颠覆传统认知,开启医学突破新征程
提起“反流性食管炎”人们并不陌生,但说起“胃食管反流病”就鲜为人知了,知道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预防和治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说到对胃食管反流病的重新认识,这要从我国血管外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国际血管外科学会副主席、首都医科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患病谈起。
2003年,汪院士突然出现咳嗽、喷嚏、鼻塞、耳鸣、头晕和憋气等一系列症状,后被专家诊断为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按照过敏治疗2年,但汪院士的哮喘却越来越严重,每到夜里就会被憋醒,并咳得死去活来。他先后5次因喉部异常发紧、几乎窒息而被送至医院抢救。期间,医院还对其进行了多次专家会诊,但会诊的结果均无一例外地认为是过敏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在国际同行的提醒下,汪院士做了食管24小时pH值监测,发现自己共发生220次食管反流!真相大白,原来致命的呼吸困难乃是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一种最严重的呼吸道并发症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