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虹口今潮8弄的一个展览引发了沪上文化观察者的关注。展览内容以店招店牌为主,外行看到了花式招牌的“出片”效果,内行则注意到了店招文字和表现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
生活在城市之中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与文字相遇。通过遍布大街小巷的店招、标牌,道路及交通工具上的指示牌,人们获取了所需的信息。但文字的作用不止于此。不同的字体、字号、色彩和排列组合方式,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也传递着不同的情感。它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轻松的,可以是商业的,也可以是世俗的。它既有功能属性,也有艺术价值。
文字不会发声,却能直抵心灵。形式的差异让文字有了个性,也让建筑与建筑之间、街区与街区之间有了差异,城市的丰富性和活力值也因此而来。通过阅读和考据遍布城市各处的文字,人们能与不同的区域和地点产生别样的情感连接,也能深入了解有关这座城市的商业发展脉络和历史文化特征。若是失去了这份差异与多元,城市面目也会变得模糊起来。
见字如面,字如其城。这是独特的城市表情。一座不断探索精细治理、追求空间品质的城市,不能不重视这样的表情。
日本历史名城京都,城市尺度不算大,商业街历史悠久,常见一些富有禅意的招牌。不管是传统手工艺店铺还是新式餐馆、咖啡店,店招的规格都不大、画面呈现的效果也不会过于饱满,适当的留白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亚洲金融之都香港,城市依山而建,密密麻麻、错落有致的彩色霓虹招牌大老远就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透露出浓厚的商业气息和风风火火的拼劲。上述两座城市的沿街店招凸显了城市标志性的形象与风格,深化了人们对其的整体印象。市民游客所拍摄的一张张探店、打卡照,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次次自发的城市形象推介。
上海是一座具有很多标签的城市,天然具有话题性。城市中有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也有梧桐掩映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有气派的传统商业街,也有自由生长的草根后街。在这些性格、风情迥异的区域,以店招为代表的文字自然也应有差异化的表现,向人们发出不同音调的问候。能让这些代表着不同历史年代、源自不同艺术风格的文字和谐共处、迸发生机,本身也是城市包罗万象的品格与精神气质的写照。
话说回来,鼓励店招的多元与个性表达并不意味着毫无章法,为了吸睛而标新立异的行为不可取。店招随意设置影响城市空间,而形态过于复杂、色彩混乱,便成了破坏街区风貌的“反面教材”。所幸在上海,店招店牌已被纳入有关部门的视野,长宁、徐汇、静安等区还在《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技术规范》的大框架下,编制了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设置规划导则和实施方案。长宁区更是根据地域风貌特征,将区内划分为商业区、商务区、居住区,并给出了相应的风貌特征概括和招牌设置风格建议,十分细致。
“高手在民间”。相信城市管理者与店家的互动与协同做得更好,店招的创意执行过程也会越顺畅,作为店铺“门面”和“城市表情”的店招,也将成为更多人印象中可圈可点的那抹亮色。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