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服务对象戴某,男,40岁,服务对象为无业青年,与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目前身体健康生活基本能自理。服务对象和其外祖母靠吃低保和其外祖母微薄的退休金生活,由于其外祖母已经年过90岁,有很多慢性病,需要经常吃药,而服务对象在其两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但母亲在其四岁时离世,服务对象深受打击,从此以后,患上了自闭症,经常呕血,但从不就医,因此,生活非常困难。社工通过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等不同方式协助服务对象转变认知,减少呕血,从而实现服务对象自我的成长,并提升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
二、案例背景
在同戴某所在的居委会取得联系之后,社会工作者前往戴某家中与其外祖母进行了第一次面访,了解服务对象的基本信息与一般资料,从身心特点、家庭系统、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建档。此外,社会工作者还与服务对象所在的居委会等社会系统进行联系,掌握较为全面、客观的服务对象的资料,初步形成了戴某的需求评估。
1.心理行为
服务对象戴某,40岁,大龄未婚,与90岁的外祖母住在一起,生活起居基本可自理,但是由于2岁时父母离异及4岁时母亲去世,给服务对象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导致服务对象自闭,从不外出社交,经常呕血,也不就医,不愿意见陌生人,只与外祖母有简单交流,服务对象内心脆弱、敏感、自卑、自闭等,总体表现为心理状态差。
2.家庭系统
戴某与外祖母居住在一起,母亲已离世,父亲早就没有联系,自己本身也一直未婚,更没有子嗣。服务对象家庭支持系统薄弱,而本身的自闭情况,导致对家庭系统的利用率也更低。服务对象本身,是低保救助对象,有固定的民政救助补贴,但是随着服务对象年龄的增长和服务对象外祖母身体的衰老,服务对象家庭的医药开支将会大大增加,这会使服务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造成困难,最终对服务对象的生存造成一定威胁。
3.社会生态系统
(1)家:戴某与外祖母居住,但是与外祖母也很少交流;
(2)社区:由于戴某家庭情况特殊,居委会对服务对象家里特别照顾,时常会去走访慰问;
(3)其他:民政部门每月补助均发放及时到位,对戴某家庭的经济困难有所缓解;
三、主要做法
本次服务主要运用了个案管理模式开展了综合性、整合性个案服务。
(一)问题预估
根据阿尔德弗尔ERG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三类:一是生存的需要(包含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要);二是关系的需要(包含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通过工作中或工作外与其他人的基础和交往得到满足);三是成长的需要(包含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通过发展个人的潜力和才能,使个人得到满足)。在与镇街、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沟通的基础上,了解到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社会交往问题。服务对象40岁,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论,处于生育与自我专注的冲突,在这一时期,不仅要生育孩子,还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服务对象自闭,自从母亲去世后,心理就固着啦,导致与陌生人交流沟通的时候会有呕血现象,因此,服务对象也很少与外人交流,与居委会居民关系一般。
2.自身情绪问题。服务对象小时候接二连三地经历了父母离异、母亲去世等多重打击,导致服务对象有自我否定、被遗弃感、怀疑自我和他人等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产生自卑、敏感等不良情绪。长期的错误认知和不良情绪会进一步加重服务对象的困难。
3.自我提升的问题。服务对象由于从小自闭,上了几年小学后就辍学在家,已经与社会脱轨,很难成家或者就业,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独自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也会降低,基本生活物资的匮乏使其亟需改善目前生活状态。
(二)服务计划
1.社会工作专业支持理论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2)社会支持理论。依据社会支持理论,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又可以分为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个人资源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应对能力,后者是指个人社会网络中的广度和网络中的人所能提供的社会支持功能的程度。以社会支持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情绪ABC理论。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认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如果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还会引起情绪障碍。
2.服务目标与计划
(1)个案服务目标
①链接物资资源,协助服务对象提升家庭生活质量;
②链接社会支持网络资源,进一步协助服务对象得到关注;
③纠正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缓解服务对象的不良情绪,减少呕血的频率。
(2)个案服务计划
①收集资料,建立专业关系。从服务对象、社区居委会及服务对象家庭成员中了解服务对象生活状态、主要关系,与服务对象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②链接资源,保障服务对象生活物资。在链接镇街、单位内部资源的基础上,满足服务对象对生活物资的需求。
③心理疏导,开展心理疏导,纠正服务对象由于父母离异、母亲去世等打击带来的错误认知,帮助服务对象建立正确的认知,缓解不良情绪,减少呕血现象。
④探访网络,建立综合探访网络,构建可靠的关系网络,保障服务对象及其外祖母的日常生活。
⑤回顾个案服务过程,巩固服务成效,进行个案回访。
(三)案例服务过程
1.收集资料,建立专业关系。
社工通过镇街、居委会和服务对象沟通等方式,了解了服务对象的家庭基本情况和个人性格特征等基本信息;对服务对象的现状及问题有初步预估;同时,在与服务对象会谈的基础上,促进双方的交流互动。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参与式观察的方式,结合前期了解的信息,社工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尊重案主自决的基础上,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
2.心理疏导,改变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
通过链接资源,邀请到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多次走访的基础上,服务对象慢慢打开心扉,服务对象认为父母的离婚都是自己的错,而母亲的去世是因为母亲不喜欢自己,从此服务对象陷入错误的认知里,导致服务对象不敢与任何人交往,觉得自己不好,不受欢迎,封闭自己,慢慢到一与陌生人交流就出现呕血现象,服务对象外祖母也多次要带服务对象去医院,但都被服务对象拒绝。通过苏格拉底式的辩论,慢慢纠正了服务对象的错误认知,缓解了不良情绪。
3.生活指导,协助服务对象自我成长。
在生活指导过程中,社工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服务对象的自理能力,协助其购物、做饭、以及手机使用等,社工针对服务对象出行购物问题,通过多次陪伴其出去购物,提高了服务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
4.探访网络,关注服务对象健康安全。
社工针对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关系,进行协调安排,打通各关系连接点,为服务对象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网络,保障其生活安全性。社工通过对其进行长其巡视探访,协调居委会志愿者团队形成交叉巡视探访,建立联合探访网络,争取覆盖服务对象的生活,实时解决其日常困难,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四、服务成效
本次个案的评估以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标准,经过历时几个月的个案服务,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服务对象生活方面:在社会工作者多次辅助下,服务对象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房间收拾整洁,还能出去购物,也可以做简单的饭菜照顾外祖母;
(二)服务对象情绪方面:社会工作者通过倾听、共情、积极关注、苏格拉底辩论、现场模拟等方式,纠正了服务对象错误认知,缓解了服务对象不良情绪,服务对象由原来的沉默寡言到慢慢打开心扉,主动陈述自己所思所想,脸上也慢慢露出了笑容,自诉呕血的频率减少啦;
(三)服务对象的生活持续探访方面:社工通过对其进行长其巡视探访,协调居委会志愿者团队形成交叉巡视探访,已经建立联合探访网络。
五、服务探讨
通过该个案服务,服务对象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常年积累的,需要长期的持续的跟进服务,而且服务对象是在小时候接连受到沉重打击下导致的,服务对象的心智还固着在那个儿童时期,为了让服务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社工认为,本案的跟踪服务至关重要,在“助人自助”的基础上,还要及时把握案主的变化,尤其是在服务对象成长的过程中,从服务对象的本身出发,适时地提供一些社会资源,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将服务的效果维持在最佳状态。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