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段关于江西南昌“山寨长城”的视频走红网络,引发热议。所谓“山寨长城”实为南昌溪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景区观光长廊景点。据景区负责人介绍,长廊全长4.83公里,建设耗时五六年之久,花费1亿元以上。“当时是因为隔壁一个景区发生火灾把林子烧没了,所以就想建一个防火隔离带,把长廊和长城相结合。”(据《北京青年报》)
山寨景观、耗资亿元,这两个词联系到一起,让很多人觉得当地“斥巨资、造假货”。联想到此前媒体曾经报道一些地区大肆建设“小镇天安门”“中学祈年殿”等劳民伤财的山寨建筑,一时间,指责南昌相关部门缺乏原创精神、急功近利,甚至严重破坏自然景观等声音汹涌而来。
不可否认,肆意仿建、山寨成风,是当前很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为发展旅游、吸引客源或体现城市建设“高大上”、有文化内涵所走的“捷径”。山寨与原创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山寨货不仅无法体现地方特色,更会压缩原创的空间,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山寨建筑、山寨景区被公众诟病已久,也被认为是很多城市和地区“短视发展”的例证。
然而,“山寨长城”的建造初衷并非单纯引人眼球,而是为了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如果最早的声音是“斥资亿元建造防火隔离带”,那么南昌会不会被赞为保护生态、防御山火的典型?既能有效阻止森林大火的蔓延,又兼具旅游价值,“对当地的餐饮、旅游行业形成不错的带动效果”,这远比建造一堵功能单一的防火墙更有意义。至于公众关心的破坏生态问题,景区也明确回应,项目开工前做过申报、手续齐全,建造期间也未动用任何大型机械,石料通过骡队送达山顶,并采取人工修葺,并没有破坏当地生态。
凡事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就事论事,对“山寨长城”不必过于敏感。何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把防护工程发展为旅游景点,何尝不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