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布里奇哈诺夫接受了挑战
对于布里奇哈诺夫而言,决定有些艰难。他向瓦伦丁娜征询意见,她很担心,因为这毕竟是一家核电站,而作为涡轮专家的布里奇哈诺夫对反应堆和核能一无所知。可是,他们在基辅告诉他,电站就是电站。莫斯科的高层对此也表示认可。核工业刚刚起步,他们找不到足够多相关领域的工程师来修建电站。布里奇哈诺夫接受了挑战。
然而,在他成为一名真正的核能专家前,他先要精通工程建设,这可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刚开始他有些后悔自己的选择,但随后又改变了主意。“我什么也不后悔。”1985年12月,在他50岁生日时,他这样告诉记者。
1986年3月,布里奇哈诺夫从莫斯科参加党代会回来,此时他更没什么好后悔的。他在基辅火车站坐上了单位的轿车,驱车回到位于普里皮亚季的家。基辅至普里皮亚季的公路是一条狭窄却繁忙的双向单车道,核电站和卫星城的大部分供给都要依靠这条道运进运出。
布里奇哈诺夫的司机对这条道可是熟稔于心,因为他的老板经常往返于双城之间。党内领导、部长和部门负责人都住在基辅,因此电站站长不得不前往基辅参加不计其数的会议。就算没有上万份,也有数千份批件或文件需要拿到基辅去签字盖章。在驱车两小时,穿越了白雪皑皑的林间小路后,布里奇哈诺夫的车终于抵达了切尔诺贝利。左侧是一座与城市同名的混凝土建筑和一座列宁像,前方是中央广场,对于不过14000人的小镇来说,它显得相当宽敞了。
尽管修建了核电站,尽管距离城北十几公里的小城普里皮亚季一直在快速扩张;但是,切尔诺贝利在成为核电站的代名词前,近三十年的光阴匆匆而过,它却一成不变。虽然普里皮亚季早已成为苏联工业化未来的象征,但切尔诺贝利仍是一派乡村旧景。坐落于普里皮亚季河边的这座小城和河边的码头是两岸居民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依靠,小城里保存着大量苏联时代的建筑。
关于切尔诺贝利定居点的最初记载见于1193年的《基辅编年史》。这里曾是基辅大公的狩猎场,在中世纪,基辅大公统治着西起喀尔巴阡山脉,东至伏尔加河城镇的广阔领土。但《基辅编年史》没记载过这座小城最初的名字,最后学者们指向当地到处可见的黑色艾草——那是一种枝叶呈黑色或深褐色的植物。“切尔诺贝利”在乌克兰语中意指黑色。因此,正是这些植物将自己名字的含义给了切尔诺贝利,这就使得之后很多人将切尔诺贝利灾难联想到《圣经》中“苦堇(苦艾)之星”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