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月15日电题:北京医疗队援鄂手记:心灵纸条AB面
中新网记者李亚南
自新冠肺炎疫情局部暴发以来,北京数批援鄂医疗队接连赶赴前线。在这片战场,有坚守约20天的“老兵”,也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在最危险的地方,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坚持,哪些瞬间最终将渗入我们共同的记忆?
心灵纸条AB面
“来武汉一周了,战斗的时间过得飞快”。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妇产科护士黄倩在日记中写道,新收了一个重症患者,是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叔。在帮他整理随身物品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一定听大夫护士的话,一定会有更好的药物治疗,您一定要挺下去,我们等您回家!”
放下纸条,赶紧控制情绪,走出病房。想起了小时候我也给我妈妈写过这样的小纸条:“妈妈,癌细胞不让您吃饭,您一定要多吃,这样才能战胜它”。?
“虽然我不能再见到我的母亲,但我知道,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再见到父母、伴侣、孩子……”
北医三院放疗科护士马骏作为首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在出征前与送行的丈夫合影。钟欣摄
北医三院放疗科护士马骏作为首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在出征前与送行的丈夫合影。钟欣摄
医护人员的“安全卫士”
“年轻医生护士不容易,很多是第一次进隔离病房,我们一定要亲自盯着他们防护好才放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护理队长王雯说。从前期物资准备,到逐一盯着大家穿戴防护,熟悉病房环境明确流程,叮嘱安全防护操作要领,必须事无巨细。
如果说一线医护是通过诊治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安全的卫士,那么感染防控人员就是保证医疗队和到医院就诊的每一位患者的安全卫士。
1990年参加工作的赵秀莉,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监护室从事护理工作十年。2000年转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整整二十年。
此行,赵秀莉作为感控管理专家与医护人员们一同前往武汉前线。队员们每一次进入隔离病房,赵秀莉都要“现场监督”。穿好防护服,带好隔离用具,稍有一丝不到位,她都要亲自上手整理,上下打量之后才允许大家离开。
“与院感作斗争,就像没有硝烟的战役。”赵秀莉说,“在前线,他们救治患者生命,我必须全力保证他们的安全。”
“疫情让我发现了另一个你”
“马骏吾妻,虽然咱们结婚已10余年,孩子都上小学了,但你在我的印象里,仍然是一个有些娇气,有些怕苦怕累还不成熟的小姑娘,直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临,才让我发现了另一个不同的你。”
收到丈夫的信时,北医三院放疗科护士马骏作为首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队员,出征湖北参加战斗已达20天。
丈夫陈森曾于2003年加入了一线抗击非典,此次长时间的异地作战,面对着更加复杂的疫情形势,妻子毫不犹豫就答应首批赴鄂参战,他知道的第一晚就失眠了。
“那一夜,你睡得却很安稳。”陈森在手记里写道,“第二天我去出门诊,你自己一人去超市采购物品,独自一人收拾好行囊来到医院,等待出发。在我眼里,你自始至终都是那么镇定而又坚毅,直到在机场临出发的时候,你的那一次次回眸,才能看出你的不舍与牵挂”。
“到达武汉后,你总是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说一切都很好。直到有一次我戴着N95口罩出了4小时门诊,摘下来以后望着镜子中鼻梁上、脸颊上深深的红印,感受着耳朵上勒痕带来的疼痛,才切身感受到了你的不易”。
“最后,我想告诉你,我们在北京都挺好的。无论是科里、院里还是北京市的工会,都给了咱们家巨大的帮助;我和爸妈、孩子都很平安,期待早日战胜这场疫情,期待你早日归来。”
我宝贵的口罩啊!
“昨晚,在酒店的餐厅里,参加了一场特殊的生日会。”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护士李蕊的手记中写道,“由于在特殊时期,我们不上班的队员都戴着口罩,分散着坐在各处。这画面要在平时可能会显得有些滑稽”。
“生日会的主角是16位2月份过生日的战友。每个人都开着手机灯,虽然我们都离得很远,但我们的心很近。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能流眼泪,可是眼泪还是悄悄流下来,弄湿了我的口罩!我宝贵的口罩啊!因为医疗物资比较紧缺,我们在驻地的口罩都不舍得扔,只要不湿我们都会戴两天!”
李蕊写道:让我们拧成一股绳!任凭再利的刀也切不断。病毒,放马过来吧!看我们怎么鞭打到你满地找牙!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截至2月14日14时,各地共派出了217支医疗队,25633名医疗队员支援湖北。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范围内共报告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716例,其中6人牺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