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上升,不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在探索糖尿病治疗新的方案。国内知名中医品牌——南京太乙堂中医院在总结历代中医治疗消渴病(糖尿病)验方的基础上,创制了中医治疗糖尿病新思路“三消同治”法,在临床上取得突破,在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方面获得满意效果。“三消同治”的原理是什么?适合哪些症型?我们一起去看看。
据国医大师李佃贵亲传弟子,吕氏中医学术传承人,南京太乙堂中医科主任梁世界主任介绍,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或者消渴症的范畴。中医认为糖尿病发病机理是阴虚燥热,即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致使燥热内生、阴精亏耗,进而发为消渴之症。其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与燥往往互为因果,就是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若消渴症经久不愈,则可因燥热伤津而耗气,导致气阴两伤。如果继续迁延不治,阴损又会伤阳,最终导致阴阳两亏。而阴虚为本则是长期存在的,可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消渴病变的部位与五脏有关,主要涉及肺、脾胃、肾这三个脏腑。
中医认为:“肺主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守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也随溲下,故饮一溲二。”可见肺病是引发消渴症的因素之一。
脾与胃关系密切,所以在中医学常常以脾胃连称。脾为后天之本,其功能是主运化,帮助胃行其津液;胃的职责是受纳(即储存食物)、腐熟水谷(就是消化食物),一旦脾胃受燥热所伤,导致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就会出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的症状;同时因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使水谷精微下流而为小便,导致小便味甜;另外水谷精微,则不能濡养肌肉,使患者形体日渐消瘦。中医典籍云:“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说明脾胃与消渴症发病密切相关。
与消渴症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肾。肾者,先天之本也,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肾阳动态失衡,人体就会出各样疾病。当肾阴亏损时,会导致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又因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固摄失权,导致水谷精微直趋下泄为小便,使尿多味甜或混浊如脂膏。
总之消渴症之病位虽有在肺、脾胃、肾的不同,但尤以肾最为重要,消渴症当以肾为本。所以南京太乙堂中医院认为,消渴症在治疗上应紧扣病机,以“三消同治”为根本大法。以润肺治上消,以清胃治中消,以滋肾治下消。上消是肺燥,中消是胃热,下消是肾虚。三消同治就是兼顾肺、脾胃与肾脏这三个脏腑,也即多脏兼顾同治之意。
南京太乙堂三消同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提高胰岛素生物效应,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在降低血糖的同时,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是使其大大延迟,尤其对糖尿病视网膜变、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等有满意的疗效。
【专家推荐】中医糖尿病治疗名家、国医大师亲传弟子——梁世界
(梁世界与国医大师李佃贵合影)
梁世界是南京太乙堂中医院中医科主任、名誉院长、吕氏中医学术传承人和国医大师李佃贵亲传弟子,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近三十年,是国内中医界的后起之秀,曾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中医。擅长运用“浊毒论”结合“阴阳整体平衡疗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尤其对糖尿病病理病机有独到认识,以药简效宏驰名业界。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