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有着千年的传承。时至今日,中医已经成为一门专业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是日益增加。所以要说历史,不讲中医,实在是个大大的遗憾。今天呢,我们就跟随国粹中医专家团的脚步,来了解中药治病的奥秘所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记述这些药物的书籍往往冠以“本草”之名,所以自古以来把我国的传统药学称为“本草”。
武汉国粹中医邵权武教授介绍道:“中药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能和特性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以人体作为观察对象,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中药对人体的两面性,充分说明合理利用中药的治疗作用,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既是高度安全用药的重要保证,也是临床用药及药后调配的基本原则。
天人同气,“寒、凉、温、热”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动物,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平衡来保持体温的恒定,否则就会生病。
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人体内在平衡,导致疾病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往往也会进一步遭到破坏,如果产热多于散热,那就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热症,而如果散热多于产热,那又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寒症。
武汉国粹中医程方平教授说:“对寒、凉、温、热“四气”所造成的寒证和热证,应对的原则就是:‘热症凉之,寒症温之,热病寒之,寒病热之‘。”
“中药吸收大自然的能量,也具有寒凉温热之“四气”,这正好可以用来纠正疾病状态下人体的寒凉温热的失衡。”
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热证;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这些便是中药“四气”对于治病的奥秘。
五味归五脏,“酸、苦、甘、辛、咸”
武汉国粹中医李恩宽教授介绍:“人体的五脏,对应自然界的五味,为我们养生和治病提供了捷径,肝喜欢酸味,心喜欢苦味,脾喜欢甘味,肺喜欢辛味,肾喜欢咸味,五味和五脏的这种对应关系,古人们称之为‘归经’”。
“归经”就是指不同的药物能对某一经络及其所属的脏腑起到特殊的治疗作用,这是中医的一大发明创造,牢记五味入五脏的关系,对治疗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辛味可以入肺、酸味可以入肝、甘味可以入脾、苦味可以入心、咸味可以入肾;”
“辛味可以发散、酸味可以收敛、甘味可以补中、苦味可以泻火、咸味可以软坚”,中药是何等的神奇。
李恩宽教授说,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自然特性,我们就不可能从本质上去认识和理解中药的作用,甚至会出现很多的偏差。所以,在选用中药治病时,辨明“五味”,十分重要!
行走方式,“升、降、沉、浮”
西方的物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向量”,比如力,有大小、有方向。中药也与此类似。大小就相当于药物的性质,而方向则意味着这味药物到人体后会怎么走、到哪里去。
武汉国粹中医游胜虎教授说:“中药很独特,就像人一样,有它自己的行走方式 ,有的药往上升,有的药往下降;有的药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
利用中药的升降沉浮的特性,调节人体出现的升降沉浮的紊乱,是中医中药治病的又一方式:“辛能散,酸能收,苦能泻,甘能补,咸能软,淡渗湿。”
“具有升浮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其有向上、向外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提升阳气、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而具有沉降特性的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向下、向内的趋向性,所以能起到潜阳降逆、镇惊泻火、渗湿利尿、泻下通便等作用”,游胜虎教授说。
通过武汉国粹中医专家团名家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以上这些药性理论,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赖以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武汉国粹中医馆一直致力于以“好医·好药·好疗效·好服务”的宗旨,本着“德术相兼 善行广济”的理念,秉承 “国粹寻根,医学求真”的精神,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为核心着力打造人才一流、医术一流、药材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百姓信任、满意、放心的新时代中医馆。
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一直努力,为实现这一理想,我们不仅要秉承仁心,更要精研医术。我们希望将健康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
我们始终相信为“公益”付出的每一次,都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相信,每一个小举动,都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在公益服务的路上,我们从未止步,相信小而大的力量。
名医推荐
龙青峰
主任医师 / 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粹中医抗癌名家,始终精研医理,博览兼收,辨证论治,独辟蹊径,主张治病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
张家亭
主任医师
国粹中医首席专家,毕业于河南医学院,扶阳派专家。临证上强调从整体入手,病症结合,辨证施治。擅于结合众家临证经验合理运用经方、时方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处方精当。
余芙蓉
主任医师
师承红墙国医胡维勤,矢志岐黄,勤习经典。对于妇科,主张以调理气血为主,以舒肝和脾为枢机,运用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瘀则消之的方法,强调临证治病必须有方有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临证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陈向荣
主任医师
从事中医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工作40余年,曾在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深造,有深厚的传承造诣,在多年的中医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能有效发现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善于中医治疗各种肿瘤及疑难癌症。
闫振海
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会员,始终讲究慎临证,必不粗疏。问病情,则详察体认,明其所因,辨证治则胆大心细,伏其所主。从严要求的治学精神,使他在临证时能分辨细微,审证诊脉之准确较他人更胜一筹。
宋龙英
副主任医师
出生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审证用药,务求精当,三甲医院行医40年,在武汉乃至全省都有着较高的名气。擅长运用中药内服、膏药外敷、针灸及体疗为一体的多联综合调治手段治疗。
宋玉华
主任医师 / 教授
1969年毕业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曾任中医基础研究所所长。从事科研及临床工作五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有较深造诣。
沈福道
主任医师 / 教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五十年,是湖北省中医院大学教授,中医导师,中医学生数万,对传统中医精髓理论熟悉,且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将中医传统与气功保健相结合运用于实际,擅于诊疗各类疑难杂症,且疗效显著。
梁忠
主任医师 / 教授
1983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同年留校任教,在湖北中医学院针灸系从事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先后任针灸系副主任,高教研究所所长等职。
古青
主任医师 / 教授
198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从事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多项,2008年获武汉科技大学教学优秀奖。
别爱桂
主任医师
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原湖北省中山医院中医科、医教科主任。擅长运用中医治疗各类疑难杂症。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