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画院共同主办,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馆、四川美术出版社承办的“师造化境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 于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30在四川美术馆隆重开幕。
开幕式现场
省政府副省长杨兴平,省政协原主席廖伯康,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光志,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院教授代大权,省人大秘书长焦伟侠,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青,省文史馆党组书记蔡竞,省文史馆馆长何天谷,省文联主席郑晓幸,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四川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勇,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省委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董玉梅,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兵,中国五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程并强,徐匡老师夫人、四川省美协名誉主席、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阿鸽,侯文川、何应辉、戴卫、高小华、邱笑秋、吴绪经、彦冰、唐允明、蔡赟、王明月、甘庭俭、冯琳、韩小东等嘉宾、艺术家代表,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文联、省新华发行集团、省出版集团、新华文轩股份有限公司、近两届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市州美协代表、西南民大师生、版画培训班学员等两百名观众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出席了开幕式。
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兵主持开幕式
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致辞,她讲到“在艺术圈,徐匡先生处事的低调、对创作的投入,对生活与艺术的热情,以及对自己艺术强大的自信,在现今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徐匡先生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从未放下手中的刀和笔,他在艺术的道路上依然不忘初心、矢志不渝令人感动,他永攀艺术高峰、不断砥砺前行的精神将激励和启迪我们广大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去努力开拓文艺事业繁荣兴盛、文化强省早日建成的新局面。”
四川省美协主席梁时民宣读了中国美协发来的贺电。
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代大权致辞,“徐匡先生是一位跨世纪的画家,他的创作成就在中国第二代版画人中非常突出,他把艺术个性发展到极致,令人高山仰止。”同时,他还带来了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徐里,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执行院长广军,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原主任宋元文对展览的祝福并宣读了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的贺信。
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致辞,他代表北京画院对本次艺术展的举办表示了祝贺,并讲到“今年已八十高龄的徐匡先生,依然饱含创作激情,兢兢业业地用画笔耕耘着,仅在70岁至80岁之间就创作了近百张精彩的独版画,他这种不断探索和追求,执着于版画创作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呼唤的真正艺术家。”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志勇致辞,他讲到“四川美术出版社精心打造的徐匡作品文献集等中国版画名家系列丛书就是出版人不忘初心、践行匠人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以四川美术出版社为代表的文轩出版单位,将继续弘扬徐匡先生匠人精神,坚持“三精”出版理念,携手广大艺术工作者共同推动我省出版事业再上新台阶,最后预祝此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著名艺术家徐匡先生致辞,“感谢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四川出版集团等,特别感谢老一代艺术家李少言、牛文、吴凡、李焕明等四川美协老一代领导、同行,感谢生活,感谢人们,感谢所有参加这次展览工作的人员和设计团队。”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青为徐匡作品文献集首发揭幕。
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光志宣布展览开幕。
展览展出了中国当代著名版画大家徐匡先生162幅绘画作品,其中包括36件版画、31件素描、78幅独版、17幅油画作品和部分文献资料,时间跨度达六十余载,作品皆是徐匡先生多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所创作的精品力作。
徐匡先生是当代中国版画界的领军人物,在美术界享有崇高的名誉。从十年文革后的1979年恢复全国美展开始,徐匡先生就荣获了最具权威性的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之第五届、第十届版画类别的最高奖,以及第六届全国美展版画银奖,十七届全国版画展金奖,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洁白的哈达》1984年)等一系列高级别奖项。可以说,徐匡先生名副其实的树立了“中国当代版画难以超越的标杆”。
本次展览是徐匡先生迄今为止首次在四川举办个人展览,也是徐匡先生迄今为止四次个展中展出作品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维度最为全面的一次展览。此前的三次个展分别为:2010年1月初北京画院美术馆“阳光高原——徐匡作品展”、2011年1月底上海美术馆“刻画人生——徐匡艺术作品展”和2018年3月中旬北京画院美术馆“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与此前三次展览相比,本次《师造化境匠心独行——徐匡艺术展》以徐匡先生独有的版画语言为基本脉络,用木版版画与先生长达五十年深入生活的素描、速写画稿对应展出,以期帮助观众更深入、生动的了解先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追求。
坚守来自生活的艺术,来自生活的真情。在艺术创作中,徐匡先生始终执着于生活的情感体验。其艺术成就既得益于他扎实的基础,更在于他孜孜以求的对艺术真善美的表达。1975年,徐匡、阿鸽和另外五位画家一起去西藏深入生活达9个月,走遍了前藏后藏,还到自治区各部门了解情况,对西藏社会有了进一步认识。回来以后创作了大量木刻作品,如《主人》《高原阳光》《纳木湖畔》《小骑手》《洁白的哈达》《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自此,徐匡几乎每年都去四川藏区和西藏,足迹也遍及了青海、大小凉山,他享受着,并让观众也分享自己在藏区、在彝区无尽的快乐,也用刀、笔肆意描绘雪域高原上的蓝天白云、鲜花草甸,当然还有生活在那里幸福的人们,《老阿妈》《西藏老人》《阿爸》《兰朵和小黑马》《红衣少女》《彝族妇女》《背柴妇女》《斯朗卓嘎》《扎西和他的女儿》……这些艺术家笔下的形象如同就生活在我们的周边,获得新生的老人、壮硕的汉子、勤劳的女人、可爱的孩子。透过一幅幅生动的作品,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浓浓真诚,能感受到作品的温度和生活气息。正是这种执着于对生活真善美的表达,徐老的作品才能够与观者产生共鸣。他曾说,“人们说我艺术常青,其实没有什么奥秘,就是要关注生活,不要脱离生活关在画室凭空想象,久而久之画的东西就只能是概念的,感动不了人,自己看了都烦,手艺也提高不了”。
作为版画家的徐匡,尽管在专业领域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依然没有停止创作、创新的步伐。独版画就是他在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大胆尝试,作为传统版画制作媒介的“木”被直接展示出来,连同它的原木的形态、质感、木纹肌理、木质本色,乃至木材的厚度、原生态般的树皮、疤纹节理,通通成为原版木刻艺术的构成因素。版画艺术的刻工和刀味在这种木质原版状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徐匡先生的独版画艺术最初是在非自觉状态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80年代后期,在《守望》(1988年)创作快完成时,詹建俊、周思聪等同道前来造访,感动于该木刻之美,便建议徐匡先生“见好就收,不再刻也不印,保留原版即好”。2000年以后,先生开始有意识地创作一些独版画。其多年来的目标是在他今年80岁之际,力争创作100幅独版木刻。正是得益于徐老在版画艺术上的潜心开拓,版画艺术门类中又增添一个极具魅力的、具有美术史意义的“独版画”(或称“原版木刻”)新品种。
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徐匡先生的部分油画作品,1985年后的约二十年间,徐老还将部分创作精力转移到了油画上,直至2004年才又操刀刻出版画《奶奶》。
那哈姆 60×73CM 油画 2003年
阿嘎姆 60×74CM 油画 1997年
老人与狗 78×108CM 油画 1997年
西藏老人 78×108CM 油画 1999年
收获 78×108CM 油画 2000年
牧民的女儿 78×108CM 油画 2001年
小伙伴 78×108CM 油画 2003年
嘉陵江畔 78×108CM 油画 2006年
牧归 90×130CM 油画 1996年
九龙雪山 130×180CM 油画
大渡河畔 123×155CM 1975年
郊外 130×180CM 油画
两姊妹 78×108CM 油画 2004年
彝族老人 78×108CM 油画 1999年
从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窥见徐先生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大致脉络,通过一幅幅让人称赞叫绝的作品,感知作者对生活的真诚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正如著名艺术评论家林木先生所言:“徐匡艺术给人的启示太多太多。他的低调,他的安静,他的投入,他对生活与艺术的热情,他对自己艺术强大的自信,在这个浮躁、炒作、苍白和无病呻吟充斥的当代画坛,显得那样的另类与格格不入。但是,徐匡艺术的天才表现,版画技艺上卓绝的创造,原版木刻的全新开拓,连同无数观众的感动与震撼,却为中国乃至世界当代版画树起一根难以超越的标杆,显示出来自生活出自真诚的现实主义艺术无限的生命之力。”
本次展览持续至2019年1月2日。
展览现场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