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像”——麋鹿黄山行
主办:圣菱艺术 湖边古村落
协办:开元曼居酒店
策展人:董琪
学术主持:陈刚
艺术家:童振刚 李玉端 李由 梁峰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24日 18:00点
展期:2018年12月24-2019年3月24月
地址:黄山市屯溪区湖边古村落圣菱艺术空间
展览之名缘自开幕当日恰逢西洋圣诞节,圣诞节的吉祥物是麋鹿。古语有云,麋鹿即为“四不像”:脸像马、角像鹿、脖颈像骆驼、尾巴像驴。这种动物种类古老,广泛分布在中国的皖南山区。
同一种事物,因不同的称呼便具有了不同的意义。这即是说,符号和标签往往会指向对号入座和想当然的境地。于艺术史而言,我们惯常以各类流派和风格赋予一位艺术家可供描述与定义的头衔,于是乎,甲可以是乙,乙可以丙……而语词,也沦于空洞与饶舌而失去存在的力量与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此番圣菱艺术选择了风格如此迥异的四位艺术家做一场群展的原因,以一场看似戏谑的展览之名来提请观者思考:展览的头衔是否真的能定义每一位艺术家的风格?群展必须是统一和谐而不能自说自话吗?
答案显然是:对艺术的解读从来是非单一性,对材料的探索也应有着丰富的延展性。正如这里的四位艺术家: 童振刚、李玉端、李由、梁峰,他们所对应的材质分别是:纸,瓷,木,漆,如各自守护着一方水土。而他们的艺术风格很难用特定的语词去界定和描述,在审美上也非常多样化;甚至,看起来都有各自的“怪”。因此,我们就用“四不像”来呼应,四人组在一起也是和谐。
关于艺术家:
童振刚
1959年出生于新疆克拉玛依市,祖籍吉林人。
早年当过知青、油田采油工、钻井工、仪表工。1980年开始学习书法篆刻,师从萧娴、林散之先生。曾获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篆刻作品二等奖。
1986年至1990年,先后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就读。
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一次个展,迄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举办个展60多次、联展100多次。期间多次参加艺术品拍卖和大型慈善公益活动,作品深得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知名私人收藏家的青睐。2013年作品《东方神韵》长卷入选奥林匹克宣言。2009-2013年被凤凰卫视、雅昌艺术网、当代艺术杂志、库艺术杂志、艺术于投资杂志、艺术视野杂志、中国艺术报道等媒体联合评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具学术价值及年度最受关注的艺术家。
1996年至2001年,受邀赴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德国讲学和交流展览,并在巴黎集中创作了一批石版画。此后主要在北京从事艺术活动和创作,涵盖书法、篆刻、水墨、油画、版画、陶瓷、色粉画、雕塑、装置等多种门类。
出生于新疆克拉玛依市的童振刚,原本应成为一位油田工人,却因着对书法与水墨天生的敏感而走上艺术创作之路。这一非科班出身的背景却也成就了他对规则的无所畏惧,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以潇洒的态度表达着欲望和激情——无论是自身的情感还是对客观物像乃至历史的符号元素,在他的笔下都是平等的。可以说,童振刚的艺术有一种蓬勃的烟火气。他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从传统向现当代转型最为成功的代表之一。从参展经历来看,童振刚一直在媒介上突破自己;或者说,他不是要和自己较劲或者要去争强好胜,而是不断发现生活中可以融入到创作中的元素。诚如其所言:“没有世俗的扰动,也没有算计的心绪。努力地去接近天,接近神,接近最初的稚气。”
李玉端
1989年毕业于雕塑家田世信、刘万琪先生雕塑工作室;任教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江西景德镇。
李玉端则将原本应是具象定型的陶瓷视作可塑性极高的素材,陶瓷的光润鲜亮的外表与质地内里的脆弱——这种反差在李玉端这里却成了一道直观的、简洁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充分利用陶瓷材质的质感去表达性感的视觉张力,由材质入观念,由观念又回归到生活。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