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今日头条 > 正文

渗入血液中的创新精神——以色列访问记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30 13:27:34

 5月12日至14日,我随新华社代表团访问以色列,接连拜访了6家机构和企业,“创新”是贯穿整个访问过程的一个关键词。以色列,这个被誉为“创新的国度”会有怎样的创新奥妙?我们试图探个究竟。iii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当创新成为“生态”
 
耶路撒冷风投基金(Jerusalem Venture Partners,JVP)总部,是我们访问的第一站。走进总部,迎面看见几个男女青年站在草地上聊天,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正在为一个创新项目进行“头脑风暴”。
 
JVP创始人兼董事长埃雷尔?马格利特一见到我们便说,“创新改变了以色列”,“创新改变了社会”。
 
这一说法并不夸张。数据显示,高科技产业为以色列提供了约三分之一的就业岗位,产值则占到了以色列GDP的一半以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中,以色列企业总数排在第二位,数量仅次于美国。
 
创新,需要智慧火花,也需要资金投入。在创新的过程中,风投基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JVP为例,该基金目前掌管着约12亿美元的资金,拥有8支基金,向以色列、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家创新领域的公司进行投资,是全球顶级风投机构之一。
 
但JVP不仅仅是伯乐那么简单。据马格利特介绍,JVP目前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4.0、网络安全、数字健康、食品安全、新媒体、影视制作、海洋和沙漠研究等7个领域的创新科技,旨在培育可以引领行业的大企业,他们看重的是投资生态系统。
 
确实,以色列拥有独特的创新实力,并不仅仅是个体的智慧,更主要的是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企业家、人才队伍、高校科研、军队、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等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关于创新生态一说,在我们对以色列创新局、特拉维夫大学、《国土报》、地区合作部的访问中也得到了印证。
 
调查显示,以色列的创新生态链,一般来说包含六个要素,即初创企业、工程师、研究型大学、风险投资、政府和大企业,它们相互协同、相互作用,不断演绎着从发明到创新的过程。
 
从中不难看出,JVP的成功得益于以色列的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同时,它又是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正因为环境使然,以色列的创新始终保持着活水源头。
 
在800多万人口的以色列,不存在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因此初创企业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向全世界。马格利特说,无论何时提出科技创新计划,必须是一个国际化的计划,必须要与中国、美国、欧洲或其他国家进行合作。JVP则在其中起到重要的穿针引线的作用。
 
灵巧的“有形之手”
 
说到创新,就不能不提政府的作用。人们通常把政府的作用比喻为“有形之手”。
 
在以色列的创新生态中,创新局则被视为最重要的“政府之手”。我们见到创新局首席执行官阿哈龙·阿哈龙时,他刚结束一个重要会议。阿哈龙笑着说,总是忙得连喘气的时间都没有。
 
据介绍,创新局每年有5亿美元的财政资金,专项贷款给科技领域的初创公司,贷款利率几乎为零。一般而言,初创公司研发资金的30%至50%可来自创新局的贷款,有时比例可达85%。在以色列,即便是在家里办公的初创公司也可申请资金支持。
 
如果项目成功了,政府收回贷款;如果失败了,贷款也无需归还,从而鼓励大家勇敢去创业。
 
当问起政府可从中受益多少时,阿哈龙说,政府给予初创企业资金支持,并非看重从中挣多少钱,1美元的投入往往可以为以色列经济创造5美元至8美元的产值。
 
但政府也绝不是大包大揽。初创公司必须同时将目光投向资本市场,接受“市场之手”的考验。“他们必须懂得如何从私人领域募集资金,如果募集不到,说明他们的项目不好。那样也得不到我们的贷款扶持。”阿哈龙说。
 
政府一般不参与具体项目决策。在创新局,有200多名技术评估专家,从技术描述、全球市场潜力、市场和技术团队、对以色列经济影响等4个方面进行评估。每年全国有4000多个申请项目,其中约1500个成功获批,初创早期公司孵化成功率在6%至12%,中小企业成功率则更高。
 
阿哈龙说,创新局的使命就是要增强以色列的创新生态体系,早期阶段的初创公司、成长型公司、跨国公司、融入创新的制造商等都是服务对象。
 
更具特色的是,政府与民间资金“共担风险,但不一定共享收益”,如果所投项目获得成功,政府资金可逐步退出,然后转身扶持新的企业。
 
政府角色到位了,市场自然不会缺位。统计显示,2018年以色列民用高科技研发支出占GDP的4.3%。以色列人均初创公司数量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时还有350多家跨国公司在以色列设有研发中心。
 
中以创新合作大有可为
 
以色列是一个创新强国,中国是一个创新大国。我们访问当然离不开中以合作的话题。2017年3月,中以两国确定了“创新全面伙伴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伙伴关系前面冠以“创新”,可见中以合作的重点所在。
 
在以色列访问,我们感受到了方兴未艾的合作势头。据介绍,中国企业在以色列的投资总额约有7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在科技领域。在JVP,话匣刚一打开,对方便提到了阿里巴巴的投资;在创新局,当问起与中国的合作情况时,阿哈龙兴奋地告诉我们,创新局与中国多个省市签有合作协议。
 
以色列地区合作部部长察希·哈内格比已经7次访问中国,在他看来,中以关系处于上升势头,经贸关系紧密,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合作项目不断增加。
 
在以色列创新体系中,大学是重要的一环。特拉维夫大学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学校的学术成果商业化占比很高,作为以色列大量初创企业的源头,特大与中国30多所大学签署学术合作协议,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
 
据以色列当地人介绍,这几年来自中国的代表团很多,既有国家部委,也有各地方,还有企业、高校等。目标大多一致,就是借鉴创新经验,寻求创新合作。
 
当前,中国正朝着创新型国家建设迈进,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借鉴世界一切创新成果,携手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生活贡献创新智慧,这是责任所系。
 
我们也希望这样的借鉴不要停留在表面,而是要吃透以色列的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和创新生态,更多从机制上加以吸收借鉴。
 
当然,以色列有以色列的特点,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但创新的理念应该是共通的。我们更深知,创新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行业、个体而言,都是最为珍贵的,因为唯有创新,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图集http://www.dashoubi.org/news/hqsy/2019-05-30/8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