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晚举办至今,春晚早已不仅仅是一台晚会,而是演化为一种文化风俗和社会事件,甚至,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集体记忆。但时至今日,许多问题却似乎打起了“死结”—— 【心闻】13亿人的“年夜饭”,怎么做才有味? 元旦假期过后的第二天,央视春晚微博爆料第一个确定在羊年春晚亮相的节目——历经春晚30多年的改革变迁,仍然是绝对保留曲目的《难忘今宵》,这次将玩个花样继续唱响。由郎永淳、欧阳夏丹、撒贝宁、朱迅、小尼5位央视名嘴领衔教唱的“五湖四海同唱难忘今宵”环节,目前已经正式向网友发出“英雄帖”,剧组将从征集到的视频中择优选用,并通过电视转播技术手段使普通观众的演唱视频和李谷一的现场演唱完美融合,打造出“千人同唱”的震撼视听效果。
尽管今年的央视春晚比往年更加低调,公布总导演、成立剧组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媒体见面会也省掉了,关于“保密协议”、“四审变二审”的消息也传得神乎其神,但观众更为关心的,是如何摆好13亿人期待的这餐“年夜饭”。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的萌萌哒与精英口味 在2015年央视春晚倒计时70天的时候,羊年春晚节目组官方微博发出了这样的调查:任性、心塞、萌萌哒……这些被嚼烂的2014年最火网络流行语,到底应不应该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调查显示,近7成网友反感春晚滥用网络流行语:“都说了是网络流行语,还是让它的流行止于网络吧”,还有观点认为“春晚就是网络流行语的终结者”,对于网络热词,春晚的态度应该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拿来”。
“现在大家都在说‘挖掘机技术哪家强?’我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2002年第一次通过相声《妙趣网生》把网络上的流行词语、笑话带上春晚的姜昆近来有些困惑。网络热词是在特定情境中反映社会万象和症结的诙谐、巧妙方式。它体现了草根文化的精神内核,暗含草根民众的心理诉求。可近两年,春晚频繁放低身段使用网络流行语,观众却越来越不买账。
从“全民狂欢”到“全民吐槽”,央视春晚这场官方最大规模的文艺盛宴已经走入第33个年头,每年的春晚,已成同一时间内,国际上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多、规模最大的晚会。近年来,随着春晚的人气与口碑显著下降,春晚需要改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 年年谈创新,却从未有过实质性改变。直到2014年冯小刚怀揣“春晚的最高标准就是博人民一乐”的理想坐上了央视春晚总导演的位子。2005年开始,春晚迈出了改革步伐,“开门办春晚”初见成效。比如,冯小刚的加盟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改变央视春晚的内在基因,让春晚换一种“笑法儿”。不过创新也的确就像冯小刚事先说的那样,能有20%就很不错了,演着演着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春晚。
2014年10月30日,哈文被宣布将担任羊年春晚的总导演,彻底打消了此前羊年春晚有可能停办的猜测。据知情人透露,此次通气会上除确定了导演组的基本班底,也大致确认了几个基本原则:要创新、要更开放。而哈文第三次执棒春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在2012、2013年春晚舞台上的创新,其首届春晚的最大创新,就是1.5亿元打造的“梦幻舞台”——龙年春晚的舞美设计,聚合了当今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呈现出的效果炫目而又震撼,吸引了大批的80后、90后。
据报道,2014年12月21日语言类节目首次“过堂”,包括冯巩、蔡明、潘长江、孙涛等春晚熟脸在内的8个节目全部过审。不过和谐的气氛仍然掩盖不住来自受众的巨大压力:大众和精英的口味该如何调和?毕竟,这是一档为13亿人做的“年夜饭”。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