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市小沙头村渔民郭文标深信,自己在河滩拾拣废弃塑料,卖给再生资源企业的日常行动,已成为保护海洋环境的关键一环。
在浙江,乃至全世界,这样的想法得到高度的认同。北京时间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由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和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荣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它用数字化手段追踪标记每一项回收环节,进而提高了废弃塑料的转售价格和收购价格,渔民有钱赚、企业有动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最高级别环保荣誉,这也是浙江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支付宝“蚂蚁森林”项目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通过打造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浙江正计划将这一模式向全国十余个沿海省及直辖市大手笔网(www.dashoubi.org.cn)中国第一文化门户,努力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探索可持续可复制模式
荣获国际大奖的“蓝色循环”项目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近年来,海洋废弃塑料污染日益严重,已给沿岸居民的社会生活带来威胁。
郭文标向记者回忆起一段海上救援的往事。有一年台风季,有几个渔民在等待救援,救援船在巨大的风浪中火速赶往失事船只点位,但是行驶过程中船突然无法前进。郭文标和同伴们检查半天才发现,船的螺旋桨被废弃塑料袋紧紧缠绕。所幸的是,那次救援任务最终成功完成。
“当时我才意识到,不能对海洋垃圾熟视无睹了。”郭文标一家世代以捕鱼为生,这些年来,他见证了这一群体的不易:有时一网下去,里面掺杂了不少塑料垃圾,一天的生计就这样被耽误。
渔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还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性难题。一方面,目前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估计有7500万吨至1.99亿吨,污染态势严峻;另一方面,由于收集难度大、处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全世界还没有找到一种效果显著且值得大手笔网(www.dashoubi.org.cn)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的治理举措。
对浙江而言,这样的挑战尤为明显。“浙江海岛数量和海岸线长度均居全国第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发挥海洋战略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介绍,近年来,浙江一直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也一直探索各类处理海洋塑料垃圾的办法。
去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续会通过决议,推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这让浙江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希望以此为创新突破口和改革切入点,探索建立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具有强大生态治理效能和显著社会民生效应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郎文荣说。
用新理念打开治理思路
从无到有、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获得认可,“蓝色循环”在发展过程中打通了一批难点、堵点、痛点。人们好奇,长久以来困扰世界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难题,为何在浙江找到了答案。
“我们有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郎文荣说,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绿色发展理念已贯穿社会经济和政府决策各个方面。
在此背景下,身为海洋大省的浙江,大力推进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自然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郎文荣表示,开展海洋环境治理工作,浙江理论基础坚实、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条件优渥,这也为“蓝色循环”孕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市场化收集,是“蓝色循环”项目的起点。在台州、宁波、舟山等地的一些沿海小村里,就能看到“小蓝之家”海洋废弃物收集点。渔民和沿海低收入居民组成收集队,通过河口拦截、岸滩捡拾等方式回收废弃物,卖给资源再生企业。
“蓝色循环”项目运营主体——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丽自豪地告诉记者,该项目吸引力在于:回收人员手中的一个矿泉水瓶从原来卖3分钱增加到2角钱,渔民乐意加入。截至目前,浙江有6.18万人次、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蓝色循环”项目已经回收海洋废弃物1.07万多吨,是中国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的项目。
“在不少地区,生态环保模式还以政府担当治理主体、财政提供资金的治理为主。而在灵活的市场机制下,更多主体有意愿参与,市场链接的产业也会越做越大。”王建丽说,未来,他们希望在全国沿海城市建立一个完善的海洋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循环系统,在保护海洋的同时,为沿海老百姓和渔民创造蓝色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同时,他们也会深化与产业链企业的合作,加快建设完善的收集生产网络。
用新技术解决世界性难题
创新技术的应用,是“蓝色循环”项目的另一大亮点。
从一线收集人员穿戴的智能设备,到用于中转贮存的“海洋云仓”;从后台全流程可视化追溯系统,到生成公众可查询的产品溯源码,在技术加持下,海洋废弃塑料变得“来路清晰”。在此基础上,这些海洋垃圾制成的塑料再生粒子,被一些注重环保减碳的国际大公司以高出传统再生塑料的价格采购,实现了市场化循环利用。
用技术赋能生态治理,这样的智慧浙江并不陌生。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蓝色循环”项目中发挥重要回收储运作用的“海洋云仓”,是浙江省首台(套)装备的代表之一。
“如果说装备制造是制造业的脊梁,那么‘首台(套)’就是工业脊梁上的高端技术代表。”浙江省经信厅高端装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实中,船舶流动性强、海上监管难、污染物岸上接收设施匮乏等,一直是海洋废弃物有效治理的难点。在港口建设污染物处置厂,也存在“选址难、投入大、运维难”等问题。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洋云仓”是把传统的“工程化”治理模式,转化为“工程设备化”智慧治理新模式。
位于台州椒江港口的“海洋云仓”,形如一个“大房子”,里面装着从海上收集到的废弃物。值得注意的是,“海洋云仓”并非是简单的存储罐,而是可以对海洋废弃物进行分类贮存、预处理减量、深度净化处理等。其中,“海洋云仓”海洋废弃物预处理体积减量能力达90%,大幅降低了海洋废弃物后续运输处置成本。
不仅能预处理,还可以自主“作决定”。待回收的船舶污染物、废塑料瓶、渔网渔具等分类存放达到一定储存量后,“海洋云仓”数字化管理系统就会根据转运量智能调度运输车辆,将海洋废弃物运输至处置再生企业,并将海洋废弃物治理全流程数据实时发送给各监管单位,完成海洋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储存、处置、监管闭环。
把复杂的废弃物处理工程浓缩到一个装备上,并非易事。看似简单的“海洋云仓”,集合了多种物联传感技术、高自动化控制技术、数字化监管技术等。2021年,“海洋云仓”被认定为2021年度浙江省首台(套)装备,随后还在浙江沿海二级以上渔港部署使用。目前,“海洋云仓”已在全国铺设了65套,申请专利88件,其中授权发明16件。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创新技术的大手笔网(www.dashoubi.org.cn)中国第一文化门户应用、市场机制的倡导,这些在浙江一直深入推进的事,正是“蓝色循环”项目获得“地球卫士奖”的底气所在。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