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陪护是否必须要专门的护工?这道难题让许多人茫然无解。
因为就目前情况来说,大多数陪护并非非得专业水平,而且家属陪护无论是在情感还是在经济节约以及方便方面,都有着护工不能比的优势。
某医院的护工委托协议单
01
近日,云南一位王女士向媒体反映,称今年4月中旬,她家人患有神经肿瘤,在北京某医院住院11天中,因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自己只能每天在病房外守候。
“当时护工费都花了2000多元,现在还要承受价格不低的住宿费,经济压力很大。”
这也是许多就医者及其家属时常面临的纠结和无奈。
那么,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是个例还是行业普遍现象?相关部门对此是否有明确规定?
按照疫情时医院的管控措施规定,病房是封闭式管理,一般不允许家属陪护。如果家属要陪护,需要住院大夫决定,但也只能有一个家属陪护病人,且进入病房后不能外出,直到一起出院。
许多医院还在沿袭疫情时的这类政策,不让家属陪护,据说有的连手术也不行。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了,是不是该打破这个束缚了?
02
如此硬性规定,医院是省事了,护工市场也扩大了。但是对于有时间、经济条件差的家庭,特别是多数农村家庭而言,这种规定显然有些罔顾实际。
不少病人家属对此规定不能理解。他们认为,请护工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病人家属照顾更加贴心和细致,不仅有利于病人康复,还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特别是不少其他城市的病人到大城市的大医院住院,一般都是患有大病。如果住院天数久一些,加上额外的护工费,对经济条件本就不好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虽然,每天200多块钱的护工费在城市人眼里不算贵,但特别对于孩子来说,生病时最需要家人的陪伴,护工再细致也不如家人在情感上贴心。
有医疗专家称,家属陪护的优点是不需支付护工费,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可以减轻经济负担,在某些情况下,家属的陪伴会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积极影响。
也有的专家表示,病房应该是最安静和最适合休养的地方。从优质护理角度来说,不应该提倡病人家属在病房陪护病人,不仅因为陪护专业性比较强,病人家属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话,可能造成护理不当,会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
另外,病人家属陪护会给其他患者带来不便与打扰,不利于其他患者的休养。
03
这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揪扯,不光折射出规定的教条和死板,还有一个貌似遥远的背景在作祟。
再扩而论之,其实这是无视现实、一刀切的不合适规定。这种奇异逻辑不光体现在医院陪护这个事情上,更存在在广泛的社会治理领域。
而那个作祟的背景是,这与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服务衔接的滞后不无关系。
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建立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业队伍。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地方外,医疗护理员制度迟迟没有建立,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填补护士资源空缺的仍是护工。
根据统计,我国医疗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注册护士缺口达350多万人!目前,临床护士往往更多关注危重患者的病情,普通病房的患者需要生活护理时,主要由家属或自聘护工承担。
显然,一种制度工程建设有必要应运而生,这才是护工市场走向成熟的更好路径,也是更好解决陪护这个问题的关键环节。
当下,护理的强制规定与市场需要的弹性尚有不小的距离,人们不理解的,或许不是是否需要专业护工的茫然,而是对于诸多专业水平的质疑。而这,才是引发此类争议的根源所在。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