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上市企业“招聘难”的新闻让大环境遭遇“就业难”的人们实在想不通,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01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某传统机械类上市企业招聘,企业给专业对口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出12000元的月薪,每年13薪,还有2000元安家费和多种福利。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原计划招聘50多人,努力了半年,却只招到了2名符合条件的毕业生。
据企业招聘人分析,企业难招人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
制造业工种办公环境不如写字楼,在面试岗位初期,就劝退了部分应聘者;不少应届毕业生热衷的行业都是互联网、电商,而临平大多企业多为高端制造业,并非毕业生首选。
初步一看,这两条原因背后的诉求就是,工作环境必须好,高收入不可少。
本来这两条都无可厚非,“人往高处走”毕竟是多数人梦寐以求的想法。但是,所有人都拥有这个想法的时候,“结构性失业”潮必然会扑面而来。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商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和吸引力, 传统制造业遭遇了人才流失和缺口的困境。尤其是一些与计算机程序结合的智能化工种,如应用工程师、机械工程师、bim研发工程师等,专业非常紧缺。
攀比之下,许多人选择了继续读书或者“守株待兔”。由此,形成了一种“本科毕业不再读一个硕士都不好意思就业”的所谓“共识”和“潮流”,在这股潮流映照下,本科毕业生也成了“低学历”,在一些盲目崇尚学历的地方被指没文化、不待见。
02
“从基层干起,我不愿意”。这是当下所谓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因此,有人呼吁大学生:择业眼界应拓宽。顺带还提醒 “准大学生们”:一定要认真选择就读专业,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问题是,在当下教育与未来就业无法很好衔接的常态下,在产业变化快、一日千里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和专业基本来不及转型和快速紧跟就业市场的变幻莫测。
更何况,许多毕业生在理想岗位和现实需求之间纠结不已,既不愿意从头做起,从基础做起,又想得到一份自认为配的上所学的收入。
这种纠结,透露出来的,正是经济学上所谓的“结构性失业”,就是求职者和岗位互相不匹配,存在严重错位的情况。
必须有一方改变才能降低失业率。在产业变化顺应科技潮流,顺应市场需求,不可能专为所学去做改变的时代,只能是求职者痛下决心改变自己。否则,忧天怨地毫无意义。
03
今年年初,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22年四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
根据排行显示, 营销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保安员、包装工、车工位列前十。
与2022年第三季度相比 ,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汽车行业相关岗位缺工较为突出,快递物流行业用人需求明显增加。
传统制造业虽不如互联网、电商行业那么光鲜亮丽,但也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企业和求职者都应理性看待。
互联网工作的光鲜亮丽下,同样有着“码农”的自嘲和无奈,而随时可能的裁员会在每个人心上烙下“今天在岗不知明天会如何”的焦虑。
如何改变这类状况?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求职者有追求,希望仰望星空,更应脚踏实地,先从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做起,积累起腾飞的本领,否则一味的幽怨只能被时代淘汰。
事实上,越是深耕一个行业越会发现,其实传统行业并没有外行人想的那么差,现在许多传统制造都采用与计算机程序结合的方式,越来越智能化,行业前景是一片蓝海,专业非常紧缺,正应该是学有专攻者发挥才华的大舞台。
而杭州临平这家“高收入”企业招聘人才所面临的困惑,最主要是这一系列观念撕裂所造成的。想要就业跷跷板接近平衡,需要供给端、需求端的共同努力。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