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赋能、数字治理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月18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浙江又用一场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开启牛年新局。
当“数字化”应用于“五水共治”领域,杭州市高新区(滨江)的“数字化治水”经验更是备受关注。2月25日,杭州市治水办、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专题调研滨江区数字治水工作,深入考察滨江“人管”+“技管”的数字治水模式和特色做法。
在滨江住宅小区的出水管网中,便有着无数双“眼睛”,左眼能监测水质,右眼能监测流量。其实,这些“眼睛”是滨江区智慧管网“水平衡”项目的一部分,它能够对管道内的水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并将数据传输回后端。这样一来,隐蔽于地下的污水管网将一目了然。配套了“水平衡”智慧管网动态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接收到系统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核查。真正实现了“人管”+“技管”的数字治水模式。
不仅如此,滨江区还充分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和区内科技企业云集的有力条件,通过强化物联网、大数据、自动化控制等高科技成果在治水工作中的应用,于去年年底全面建成五水共治“智慧治水云平台”。该平台成功融合了原河道管控、闸站调度、城市水务、海绵城市、内涝预报调度、雨污管网等七个数据源,打破了各部门、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再造了工作流程,把以往需要通过多个平台查询的数据,以“一屏全景”的方式聚合起来,实现数据共享,完善集成使用。
(治水无人船)
可感知、可预警、可溯源、事件自动派发及闭环处理……这个平台还是一个“科技治水大脑”,它延伸在全区各个水域里的近2000个“感官”能够实时感知水域情况;当河道监控到异常事件时,它又能够结合周边水质监测设备进行综合大数据分析后自动告警,同时第一时间通过模型计算出后续可能出现的污染扩散路径,帮助管理部门及时判断扩散情况,以便快速进行应急处置。
接下来,滨江区的“五水共治”工作将把数字化建设摆在新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将顶层设计和基层推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科技治水”模式,也为科技企业治水新成果提供更多实景应用机会,打造“滨江设计、滨江制造、滨江建设、滨江运维”的一体化应用模式,向全国输送可复制、可参考、可适用的数字化治水“滨江经验”。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