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兴办教育又向前跨出重要一步。12月20日,在广西南宁市,一所新的民办高校——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迎来奠基开工仪式。这是吉利控股集团与广西自治区政府于今年6月达成战略合作后,在东盟门户南宁正在推进的首个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项目。它由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转设而来,并进行了全新扩建。明年9月,新校园将正式迎来第一批师生。据介绍,南宁数字科技学院是吉利创办的第十所高校。
从1997年至今,在23年的时间里,吉利接连先后创办了吉利学院、三亚学院等10所高校,覆盖从职高到研究生院不同培养层次,为社会培养人才超过15万人。就在今年10月28日,吉利学院成都校区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可以说,吉利的创业史是一部教育史,贯穿其发展始终。随着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和质量在不断提升。在始终坚持公益办学的同时,吉利办学的目标和愿景变得越来越清晰显著。
这个目标和远景就是吉利不断通过“产业布局”和“教育先行”的吉利模式,为当地乃至全国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从而助力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吉利办的不仅是教育,也是接过了一家民营企业在时代发展中的担当作为。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有很多。中国要强就得中国制造强、产业链供应链强。这就急切需要人才。而培养人才除了要发挥高校的作用外,民营企业同样大有可为。
办教育急不得,重在久久为功、默默耕耘。多年来,吉利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推进校企“双元制”教育发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为例,其目标定位和办学理念正是密切契合了南宁当地的发展实际和需求,志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得益于与东盟国家海陆相邻的独特地理优势,广西承担着“三大定位”新使命——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结合地域特色,南宁数字科技学院(筹)找准了自身定位——以全日制应用研究型本科教育为主,重点发展 “三大定位”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着力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铝产业研究等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校门和企业之门的精准衔接。针对性很强,发力点很准。
此前,吉利还在四川、浙江、湖南都有大量产业布局,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同时也在当地创立吉利学院(成都校区)、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湘潭理工学院、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都体现了吉利独特的模式:产业布局、教育先行。这是吉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举。
值得深思的是,吉利为什么行?与公办高校相比,吉利办学有着独特优势。作为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吉利贴近生产一线和市场,有着丰富的产业资源和全球化资源,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办学机制更灵活,能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优势。当前,创新能力竞争是包括技师技工在内的全面、立体、综合能力的竞争,许多创新成果的产生以及重大科学发现往往源自于一线的实践与启发。在培养高层次技师技工等应用型人才方面,吉利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此外,数字化变革已成为创新发展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可以想象,所有行业都要被数字科技改造,所有学科专业也要被数字科技改造。不走在前面就会落伍,抢抓机会就产生新动能。吉利产业的汽车整车研发、飞行汽车研发、低轨卫星研发、以及在金融科技领域等领域的发展,都已经在以数字科技作为驱动。吉利教育在数字化趋势中也在迎头赶上。
民办高校还可以与公办高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比如,吉利学院就与北京大学签订战略支持协议,在学科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等方面得到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双方携手前行,共同探索公办、民办高等教育融通发展新途径、新机制,将吉利学院建设成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典范,也为促进中国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样本。
当然,能行不代表就会愿意去做。教育是国之大计,然而真正愿意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不计回报地投入教育事业的企业家,自古以来都并不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事业,也是一项见证良心、考研管理水平的事业。令人欣慰的是,做实业和办教育是李书福心目中“两个”最重要的责任。这种精神很难得,23年坚持不懈的探索更是可贵。有理由相信,未来在李书福的带领下,吉利办教育还会结出更多胜利果实。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