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每每纪检教育宣传现场采访或与职务犯罪嫌疑人面对面时,总是在恍惚间仍然把自己当做一个“铁肩担道义”的全职新闻人。其实,二者的职能有相通之处的,都是要把一个相对陌生的人或事,客观、迅捷地送达,从而使受众了解思考。1998年至今23个年头,5年多的新闻工作奠定了自己后来18年纪检宣教工作的基础。浸染多年文字生涯间或“面对面”的滋味,也许只有自己能够品咂。其中最深的,就是自己不忘传媒初心且一直奉作圭臬的“在现场”,促使自己获益颇多。
能够体现“在现场”最切实际、最具挑战性的,就是跑“公检法司解放军”这条线了,这个“在现场”往往意味着心灵碰撞与生死拷问。有一次经过特许去看守所,采访一个高中学历19岁的年轻人,他因故意杀人第二天就要伏法。我们交流了4个多小时。贯穿始终的啜泣抑或大哭声中,故乡小河边的嬉戏、第一次生病时母亲做的荷包蛋的香味、此次为口角而捅死了另一个只比自己大2岁工友的痛悔等等一幕幕闪现出来。当谈话结束后我伸出手去告别,他稍迟疑后却向我深深一鞠躬说:“生命最后时刻有人听自己倾诉,我感谢您!”。接着,蹒跚的背影和“叮叮当当”的脚镣声充斥着我满眼满耳。第二天刑场,他被押下车后,趔趄了一下抬头看到了我。我们对视着,蓝天白云在他清澈的瞳仁里映着——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瞬!10分钟后,枪声,在我10米远的地方响起......次日,当一篇《今天,我在刑场......》刊发后引发强烈反响,受众对鲜为人知的细节场景印象极为深刻,都说教育警示意义非常大!面对肯定,我却很清醒,知道是这个职业平台赋予记者个体的神圣使命。唯此,才可以保证“现场”的细腻鲜活,才不辜负新闻业者的初心与职责担当。
自由与囹圄、生存与死亡的对话后,“在现场”的理念就深入骨髓里。有一年夏天的上午我乘车本来去农村采访,途中突然眼睁睁看着一辆车在我前面侧翻,一女甩出车外伏在路面另外一男被卡在车里。我急忙下车,拨电话、招呼人拿铁棒撬车门、抬伤员一气呵成,又找来衣物遮盖躯体和设置警示标志,直到救援者赶到。第二天,包括这篇额外的“车祸目击记”在内的两篇报道同时见报。一年后某日,我因病住院,一陌生男子随报社领导来到病房,一进门就“扑通”跪下,我吃惊了。原来,他正是那场车祸的男子,痊愈后通过警方打听特地从上海赶来。这事还没有完,两个月后的一次采访中,一位熟悉的领导突然抓住我的手哽咽着诉说,原来那女子是他目前已康复的女儿——一次偶然“在现场”的善良之举,却有如此大的“溢出”效应,是我没有想到的!之后,连续几年的除夕夜与消防战士一同出警救火、与解放军官兵一起训练以及实弹演习等等,都是自己“在现场”的反复打磨、锻造、淬炼。几年里,我的身体与笔更有思维,闪现在抓捕嫌疑人、法医解剖、救灾、人员遇难等现场,生与死、血与肉、喜与悲的场景时时撞击着我,也不断提醒自己要正直、客观、冷静,努力把记者的“现场”代入受众的“现场”,真正理解珍惜生命和自由的可贵、法律的威严以及职业的崇高严谨。
也许是骨子里渗透的“在现场”的赓续,转行至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后,我的“在现场”换成了农村基层涉钱涉物检查、与嫌疑人的访谈、警示片拍摄等等。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力度加大,新的“在现场”面临着挑战,宣传教育就此要围绕着“主业”运行,这样可以为执纪审查做好辅助工作抑或“后半篇文章”。
有一曾是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在移交司法前需要拍摄成警示教育片,但其情绪一直不稳定,后仔细研究其案卷,发现他在部队一直很优秀,就决定从这方面打开缺口。我先说自己在数省辗转工作的经历,感叹生活的不易。他也说起自己在当年在村里是第一个参军、新兵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提干,在家乡引起轰动,滔滔不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等到差不多的时候,我轻轻地问了句:“这次你涉嫌犯罪来到这里,是否也是第一个?”。他一愣,沉默了许久,刹那间,喉结上下快速滚动、嘴唇颤个不停,接着放声大哭……这一部我区首次自主拍摄的片子之后在各机关单位巡回放映,反响极为震撼。还有一年轻干部,认为自己所收的一笔10万是应该的,理由是对方父母住院时自己先送了几千元慰问金,因此他就认为虽然二者数额不等,但“内涵”是一样的,因为“感情”不能由数字衡量。基于如此荒唐的逻辑,他对采访很抵触,后来我避开主题让其畅谈自己喜欢做的慈善活动起,他说自己看到残疾人生活很艰难,心里很难受,自己也是苦人家长大的,见不得有人可怜……气氛逐渐融洽了,对方心里“疙瘩”也就慢慢软化了,话题就打开了,我也顺利完成了拍摄采访。
这样的"在现场",对于把握嫌疑人的心理定位、回溯其犯罪渊源大有裨益。说到拍警示教育片,我们迎难而上。从观看几十部片子开始揣摩、模仿到后来的在细节布局等的小创新,尤其是多次跟随专业人员 “偷拳头”,促使自己努力和进步,多年来亲自策划、撰稿、导演了十多部反响不错的片子,有的还被选到省市电视台播放,案件“后半篇文章”的教育功用发挥到极大化,这也是一路走来的印证吧!
在现场,要求你“脚下有泥土,身心接地气,下笔才有底气”,这就意味着脚勤、手勤、脑勤、嘴勤,永远保持着“进行时”状态,促使服务和责任意识更强更坚定。“在现场”是可遇不可求的,它总是垂青有准备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我日日密切关注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危机中的履职情况,也寄希望有受处分干部“逆袭”的案例。机会终于来了!2月15日晚上10点多,我躺床上浏览本地信息时,突然眼睛一亮……
我一激灵立马跳下床,抄起电话就给所在单位纪委领导电话证实并告知,明天早上我7点要去现场……等撂下电话,才发现快11点了。第二天清晨与同事在现场陪90后社区干部当事人一起巡查送物并采访两个小时后,立即写完迅速上报,下午到晚上,我电话响个不停,中央、省市党报、电视台以及中央纪委网站等网站都要求提供详情,次日《从被批评到受表扬——萧山一90后干部防疫一线转作风》一文在各媒体出现,上级领导还批示予以肯定。
无论是记者还是纪检宣传人,“在现场”根植于自己20多年。十多家报刊特约记者和通讯员证书,近3000篇(幅)各类体裁作品刊发,获得30多项省市以上新闻奖项,也先后5次受到中纪委宣传部与国务院新闻办的联合嘉奖。受公益活动“在现场”的感染,自己20多年来也献血近一万毫升,目前已被推荐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候选名单。偶尔,“在现场”的激昂亢奋,可以产生一晚上熬出8000字的“痛并快乐”。——念兹在兹的“在现场”初心,“笔耕”成为长期的爱好并融入工作,“码字”也化为乐趣。
的确,每一次对“在现场”的回望,均为思想的洗礼;每一次对“在现场”的前瞻,均有激励的铿锵。“在现场”的高贵,在于它并“不高贵”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现场”的平凡,在于它并“不平凡”地将身心全部投入其中,促使自己成长成熟得更快更完善。正如习近平同志说过的: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
纪检监察宣教工作不显山显水,是个春雨滴浸的活儿。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宣教人,需要耐得住寂寞和“不谙人事”的平常心。多年来,虽笔耕不辍,但仍觉得自己有“本领恐慌”感,就此时时自我提醒“不可懈怠”,牢记着宗旨,也愿意在鞭丑扬善中获得“重振”之勇。新的反腐形势下,又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愿与全国几十万职业的业余的同行并肩驱进,破除沉疴、溶解杂质,弘扬正能量,书写精神的凝聚、价值的浓重。“在现场”,促使自己肩扛重任,做好维护党和国家肌体健康的“啄木鸟”,而支撑这些的,就是不忘初心以及坚强的信念、职业的忠诚、责任的担当。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