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聚,永远都是中国家庭的主旋律。以前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家人热热闹闹的聊着天,谈着心,可随着时代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近几年,团聚不再是心与心的贴近,而大部分都只是大家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一顿饭而已。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在拿着手机,刷着朋友圈、看着抖音,玩着游戏。现实中的团聚,还不如微信聊天来的亲切。
在与长辈相处时,免不了的是“关心”,但在这“关心”的背后其实往往隐藏了一些攻击性。很多年轻人一遇到长辈的“问候”与“关心”就会浑身不自在,对于学生,会问:“考试成绩怎么样?”,对年轻人会问:“什么时候找对象?”“工资一个月多少钱啊?”
为了不破坏祥和欢乐的氛围,只能有苦往肚子里咽,不得不拿起手机,用手机将自己包裹防御起来。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蒲蕊心理公益事业发起人王恒晋针对现在这种普遍的一种现象,与我们共同探讨。
王恒晋发现我们在沟通中,其实往往都会陷入“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怪圈中,长辈们以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验想要给孩子们人生的建议,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接受,也不愿意去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甚至不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建议是否适合孩子当下的情况。
什么是爱?我们又做到了哪些?
我们一生中无数次会碰到这个话题,什么是爱?有时候问自己,有时候问别人。有时候被别人提问。
王恒晋在采访中谈到前几天蒲蕊的一次沙龙,当他问到,什么是爱?大家争先恐后回答,有说爱是包容,有说爱是倾听,有说爱是理解,有说爱是接纳,也有说是尊重,是懂得,是陪伴。
当他又问到,大家觉得自己做到了吗?会场一片沉默。
人人都能说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等等,是啊,说话总是那么简单,做起来却不易。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建议,有时候好好倾听比如何说更重要。很多时候,不是无法沟通,而是我们自己把沟通的桥梁堵住了。
陪孩子成长,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
王恒晋与我们分享到其中的一次咨询,有一位重度抑郁的青少年对他说:“我很抱歉出生在这个世上,我可以选择去死,把生命还给我的父母,这样我就不亏欠他们的了。”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大学的教授,他们非常固化的认为:孩子的人生幸福只有一个标准和途径,那就是成绩好。好的成绩意味着成功,差的成绩就意味着一文不值。
追求成绩好并不是错的,相反好的成绩确实能够实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但是选择不该家长来做,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追求。“代替孩子思考”甚至“不需要孩子思考,让家长选择和决定”的办法,看似是温情的,实际上是有害的。
很多家长与王恒晋在沟通中讲到:“孩子懂什么?他只想要玩和轻松,根本不知道什么对他好。”但在孩子的成长中,我们都没有给他选择和决定的机会,他又怎么会做出对的选择呢?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超越自己,更加优秀,一方面又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指导孩子该如何发展,这也不禁让孩子出现混乱。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要靠着自身去穿越层层的困难,靠自己相同层层的困惑,才能找到独一无二的目标。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不是束缚,爱是陪伴。
陪伴孩子不仅仅是一起吃饭,或者一起去上培训班,孩子需要的也不是人生建议,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平等的交谈,和孩子一起进行一次自我察觉。才是正向的给予。
给予孩子温暖,与孩子一起“学习”
作为蒲蕊心理公益事业的发起人王恒晋强调,高质量的沟通和陪伴才是有效的,我们总是把温和耐心给了外人,把暴躁和焦虑给了家人,出门和风细雨,在家判若两人,这是不可取的。放下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命令式、威胁式、忠告式统统抛到一边,尊重,倾听,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轻易给出对与错的判断,适当的时候积极的回应。站在孩子的立场设身处地着想,换位思考就是一种共情,先有共情才会有共鸣。当我们学会沟通,而不是把指责和评价放在前面,孩子也会渐渐放下手机,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有声语言的表达只是我们语言种类之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与肢体语言,甚至更能打动孩子的心,充满爱意的眼神,写一张小纸条,一个温暖的抱抱更胜过千言万语,高质量的陪伴和沟通,哪怕每天只有五分钟,这种愉悦就是一种极好的疗愈。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仅仅是孩子的事。孩子也终将长大成人,人生是一场盛大的修行,和孩子并肩站在一起吧,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不必要的阶段里孤军奋战,我们慢慢的一起向前走,互为盔甲,迎接岁月带来的成长洗礼。当我们成为父母那一刻起,就已经拥有天赐的力量,这力量指引我们向外生长,向内观想,不断扩张,最终变成坚实的港湾。
不是所有的春雨都是为禾苗,不是所有的浪花都是为海岸,不是所有的鸟儿都是为归巢。只有父母的爱是为滋养另一个生命。
大手笔网(www.dashoubi.org)中国第一文化门户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