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临海的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正日益迸发活力:今年3月,紫阳古街被列入省级高品质步行街试点;不时有乐队来此举办露天音乐会;国庆期间,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游客同比增长近60%……
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面积3.12平方公里,主街三纵三横,延伸出50余条小巷,生活着2.5万居民。这片建在社区中的景区,是特点,但对于建设管理而言,也是难点。
随着临海市主城区不断东扩,老城区常住人口结构逐渐老化,传统商业功能弱化,许多百年老店、酒坊、茶馆日渐冷落,部分传统文化、民俗风情、风味小吃等曾面临灭失的危险。
发挥特点、突破难点,让古旧景区焕发新活力,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是怎样做的?近日,记者前往临海,探寻答案。
国庆期间,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开展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
重现昔日盛景
既要宜居也要保护传统
“苔饼出炉啦!”紫阳街王天顺苔饼店,香气四溢,随着一声悠长的叫卖声,游客簇拥而至,排队品尝热气腾腾的特色小吃。“国庆期间营收17万元,较去年增长了25%。这几年,街上变化大,游客也多了,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店主感慨。
紫阳街,是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的招牌景点。但在过去,这条千年古街房屋年久失修,夏天热冬天冷,更缺少卫生设施。“以前,电线跟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排水系统也老化了,我们住着不安全、不方便,游客体验也很差,一抬头就看见居民晾晒的衣裤,路上是乱窜的电瓶车。”居民罗素英说,“现在,我们都去固定晾晒点洗、晒衣服,还景区一个蓝天。”
求变从4年前开始。多年来,临海一直下大力气保护紫阳街,一批历史建筑、古迹遗存被修缮。2016年,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估,拿到了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敲门砖”。如何在古城建设5A景区?成了摆在眼前的难题。
“把古城搬空重筑,是最简单的方案,但这样的城市只有空壳一张,没有市井韵味。”临海市文广旅体局局长王荣杰说。于是,临海一以贯之,保留基本格局和原住民,按照“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保护修缮宗旨,从城市宜居的角度,完善景区建设。当地先后投入15亿元,推进16大类涉及基础设施、核心景区提升、拆迁整治以及文化建设等270个项目。
一番努力获得了回报:当地实施三线入地改造工程,让老城区彻底告别纵横交错的“空中蜘蛛网”,新建生态停车场将车位扩至1500多个,并把赤城路南段的现代6层民房改造成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建成一个集3家博物馆、文创基地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展示区。伴随着老城日新月异的蜕变,许多“老临海”由衷地感叹:“变美了,更有韵味了!”
古城保护,既要保护其外在形式,也要保护其内涵。如何将有临海本地文化特色的店铺汇集于此?紧接着,一场恢复百年老店的行动在古城开展:王天顺海苔饼、张秀娟剪纸、永利木杆秤、岭根草编等一系列可吃、可玩、可体验的非遗项目在此“安营扎寨”。如今,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共恢复百年老店10余家,传统店铺60余家。
除了这些有浓厚文化底蕴的老店,住在这里的居民也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106岁的徐志友老人就住在紫阳街59号,他总会搬一张椅子坐在家门口晒太阳,与游客聊天。“我的老屋住了四代人,门口的青石板路,始终还是当年的样子,你知道这条街为什么叫紫阳街吗?”他虽然耳朵不灵,但聊起过往,总是滔滔不绝。
小朋友们在古城城墙上体验当地特色——邵家渡大鼓演奏。
注入青春活力
吸引青年文创产业入驻
“本想在上海找找合适的店铺,没找到。当时,临海老家成了旅游区的核心,家中空置的两间店面,正符合自己的要求。”今年9月,临海人江芳带着家人离开上海,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开了一家猫咪主题的咖啡茶艺店——喜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