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选错学校!”新学期伊始,已在外辗转近10年,却特地把女儿送回老家农村学校读书的吴菲菲,兴奋地发了条朋友圈,并晒出自己和女儿在教室里的合影。
今年35岁的吴菲菲是瑞安芳庄乡人,为了孩子读书,本已落户瑞安市区。“今年女儿该上小学了,对口的公办小学不太好,民办小学的学费负担又太重。”吴菲菲说。正当一家人纠结之时,老家的表哥告诉她:瑞安的民办名校新纪元学校在芳庄乡开了分校,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
有点难以置信的吴菲菲,专程赶回老家一探究竟。“校园环境很好,宿舍还有空调,早就不是我当年上学时的破败样子。而且老师年轻,普通话也标准。”惊喜之余,她决定送女儿回芳庄乡上学。如今已经开学一个月,周末全家人听着女儿分享在学校的开心点滴,心里特别踏实。
实际上,自从民办名校“牵手”乡村小规模学校之后,像吴菲菲一样为了孩子求学而“回流”芳庄乡的村民越来越多。一度仅能招到两名新生的芳庄乡学校,又逐渐恢复多年前的生机勃勃。
作为一所“空心化”学校,芳庄乡学校如何实现“蝶变”?我省其他地市在小规模学校转型方面又有怎样的探索?近日,本报记者分赴我省多地,试图破解小规模学校的成长之路——
公办民办手拉手
“空心学校”焕生机
瑞安市芳庄乡地处高山,离瑞安市区43公里。从兴盛到衰败再到蜕变,陈旭剑是芳庄乡学校一路走来的见证者。1990年,陈旭剑便在芳庄乡学校执教,2012年成为芳庄乡学校校长,现在是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的公办法人。
“从前,这里是瑞安的人口大乡,单一个中心校就有700多名学生。”陈旭剑告诉记者,在1984年前,芳庄乡共有33所学校,芳庄乡学校是其中一所;2001年起,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各地逐步撤并农村原有的中小学,最终芳庄乡只保留了芳庄乡学校。
学校合并,教师编制没有增加,连续10年没有新老师进来,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难以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年轻劳动力外流,芳庄乡学校的生源数量每年都在“断崖式下降”。陈旭剑说,生源骤减,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成了芳庄乡学校多年难以破解的难题。据统计,芳庄乡每年各年级段的适龄学生约200多人,但来芳庄乡学校报到的孩子越来越少。2016年该校新年级段只招收到9名学生,2017年招到3名学生,2018年更是仅招到两名学生,学校面临停招的窘境。
多年囿于困境,陈旭剑不是没想过办法——编制满了,便临时聘用年轻教师。2013年至2018年,芳庄乡学校陆续临聘了8名年轻教师。然而,工资低、环境差,只有毫无教学经验的应届大学生肯来。“他们边教边考编,考上编制就走了。”陈旭剑无奈地说。
2016年,作为从芳庄乡走出去的乡贤、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校长叶绍胜冒出一个新点子。“何不由新纪元托管芳庄乡学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新纪元来派遣管理团队和师资?”彼时的新纪元已是当地一所颇有口碑的民办寄宿学校。但这个一度让众人看到希望的办法,最终卡在“政策不适宜”的关口上。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年,我省出台各类扶持民办学校的办法,民办学校由此具备了托管公办学校的条件。此时,芳庄乡学校原本的老教师也基本退休了。叶绍胜两年前的建议,又被瑞安市教育局提上议程。
按照新办法:芳庄乡学校改名为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芳庄校区,仍为公办性质,新纪元学校派遣管理团队、师资入驻芳庄乡学校。瑞安市教育局以19名学生配比1名教师的比例,折算成本经费,给予芳庄校区政策补贴。两校自此紧密“捆绑”,共谋发展。
改造校园环境,成为打造新纪元芳庄校区首要的任务。与此同时,叶绍胜为分配两校师资力量,连开多场会议。“我们决定,教师派驻周期为3年,自愿报名去芳
编辑:DEF168
最新资讯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