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开国皇帝里,从奴隶到帝王有朱温;百战兴唐的有李存勖;留千古骂名有石敬瑭;拉开中原政权改革及统一中原大幕有郭威。而沙陀人刘知远夹在这些帝王中间,实在有些不太起眼。333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发迹
刘知远在后晋灭亡后趁乱建立的后汉政权确实有些坐享其成,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刘知远这个坐享其成的机会也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刘知远
刘知远是毫无争议的沙陀人,他“面紫色,目睛多白”,但刘知远本人早已汉化,他身上看不出有丝毫的沙陀背景。至于宋人吹嘘刘知远是东汉明帝刘庄第八子刘昞之后,不过是无聊的马屁而已。
对于草根出身的壮汉来说,要想出人头地,在乱世中只有从军一条路可以走。刘知远最早是跟着李嗣源混的,但只不过是一个兵头儿,真正给刘知远打开天窗的,是一代奸雄石敬瑭。而刘知远与石敬瑭的结识非常有戏剧性。梁贞明五年(919年)十月,晋梁在魏州德胜寨大打牛皮战,场面非常胶着。时任河东左射军使的石敬瑭被梁军伏击,击断了石敬瑭所骑战马的铁甲,如果不是身边的刘知远果断地把自己的马匹送给石敬瑭,石敬瑭早就成了梁军的俘虏了。石敬瑭获救之后,对刘知远感恩戴德,石敬瑭当时已是李嗣源的宝贝女婿,石敬瑭一句话,刘知远立时青云直上。等到李嗣源兵变称帝后,石敬瑭还在念着刘知远的救命之恩,让刘知远当上了牙门都校。
石敬瑭
虽然这个官不大,但实际上刘知远和石敬瑭在这个时候已经确立了从属关系,从唐天成元年(926年)石敬瑭出任北京留守,刘知远就一刻也没远离石敬瑭,可谓形同兄弟,而刘知远只比石敬瑭小三岁。刘知远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石敬瑭是自己的命中贵人,石敬塘的命运将决定自己的命运。所以刘知远愿意鞍前马后为石敬瑭效命。李从珂造反赶跑了李从厚,李从厚找石敬瑭避难,而李从厚的侍卫又想诛杀石敬瑭,夺取石敬瑭的地盘。最后是刘知远早一步,及时做好应变准备,又救了石敬瑭一命,并杀光了李从厚的所有侍卫。
实际上,刘知远拼了老命保护石敬瑭,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前程。而石敬瑭也对刘知远非常依赖,让刘知远出任马步军都指挥使,主管河东马军,相当于总司令、大元帅。与时任河东掌书记的桑维翰同为石敬瑭的两大铁杆心腹,桑维翰主政治外交,刘知远主军事,形成了河东集团的双头鹰权力格局。
刘知远进入河东决策层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石敬瑭在遭到李从珂的围剿时向契丹求救,并愿意向契丹称臣。刘知远不反对向契丹称臣,他也知道契丹是唯一能救河东集团的势力,但石敬瑭不顾个人尊严给契丹当干儿子,是思想正统的刘知远所不能接受的。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遭到了刘知远的极力反对。石敬瑭的小干爹耶律德光曾这么说“刘知远、赵莹、桑维翰皆创业功臣,无大故,勿弃也”。
其实耶律说这句话非常正常,还有另外一层涵意,警告石敬瑭不要卸磨杀驴,因为当时石敬瑭已经有了猜忌刘知远的苗头。石敬瑭不会猜忌桑维翰和赵莹,这只是两个手不能缚鸡的文人,不足为患。可刘知远为人骁勇能战,在击溃唐军张敬达部队的过程中,刘知远指挥河东军队抵抗官军,“用法无私,抚之如一,由是人无贰心”。而等到晋朝建立时,天下多故,石敬瑭四处讨伐不臣,一时还离不开刘知远。刘知远坐镇京城,手握重兵,保持了禁军的稳定。
就凭这两条,石敬瑭就足以寝食难安,一旦刘知远起了异心,石敬瑭的人身安全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石敬瑭还不敢公然杀头号功臣刘知远,但已开始寻找机会剥夺刘知远的兵权。天福二年八月,天下初定之后,刘知远就被调离洛阳,出守许州。次年又被调到宋州任归德军节度使。虽然许州和宋州都在河南,但石敬瑭的意思非常明确,不仅不让刘知远在京师培育势力范围,也不给刘知远在地方藩镇积蓄力量的时间。而在出任宋州不久,石敬瑭给刘知远加了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职衔,当时称为“使相”,不过这只是虚授。但因为同时授职的还是刘知远极瞧不起的大贪官杜重威,刘知远一怒之下拒绝接受诏命。
石敬瑭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石敬瑭立刻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准备对刘知远进行全面否定,然后解除兵权,罢归私第,形同软禁。宰相赵莹和刘知远有不错的私交,自然反对,理由是刘知远是晋朝头号功臣,如果罢废刘知远,会让天下人觉得石敬瑭是在卸磨杀驴,对石敬瑭的政治形象非常不利。石敬瑭笨嘴拙舌驳不过,只好放下了早就对准刘知远的政治屠刀。
不过石敬瑭对刘知远在军界复杂的人脉不放心,但他倒真的没有要杀刘知远的念头。不说什么政治形象,主要还是乱世杀伐太多,石敬瑭还要面对各方势力的铁血逐鹿,在这种情况下杀头号大将,等于自杀。而刘知远又确实没有异心,石敬瑭也还可以继续利用刘知远的军事才能为自己服务。
940年二月,刘知远改任邺都留守,就是石敬瑭要榨干刘知远军事才能的苗头,目的自然是要防御安重荣。但一年后的四月,刘知远又被调到天下第一大藩——河东,出任节度使,从太行山西侧严密监视安重荣。在赴河东任之前,刘知远曾经回过一次汴梁,石敬瑭也亲赴刘知远府第。君臣二人说了些什么,史无明载,不过也无非是石敬瑭暗中敲打,察颜观色,刘知远假痴不癫,最终蒙混过关。不过话说回来,石敬瑭和刘知远毕竟是从人头阵中滚出来的热血兄弟,三十年风里雨里,石敬瑭对刘知远还是有感情的。只要刘知远不过红线,石敬瑭愿意以兄弟待之。甚至是石敬瑭在邺都快要升天的时候,他还考虑要把刘知远调回朝廷,出任辅政大臣。只不过新继位的石重贵早就忌惮刘知远的强悍,他根本不敢放刘知远入京,便把这个遗诏压了下来。
后汉高祖
刘知远并非不想做第二个石敬瑭。石敬瑭是对他不错,但自己救了石敬瑭两条命,石敬瑭厚待自己,刘知远自然是心安理得,更何况石敬瑭已经死了。不过刘知远也知道,现在不是他出手的时候,因为石重贵对中原的控制远比李从珂牢固。而且刘知远是非常注重自己政治形象的,石重贵主张废除对契丹的臣属关系,已经赚了很多印象分。
刘知远的应对策略是,只要石重贵不征他入朝当傀儡,他可以拼尽全力在河东一线阻止契丹人南下。这么做,一则有利于刘知远保住自己的地盘,二则也有利于刘知远打造边塞忠臣的良好政治形象。当然,刘知远有自己的底线,就是他只在河东抵抗契丹人,绝不出太行山一步,他不会让石重贵当枪使。
等到石重贵灭亡后,耶律德光摇身一变成了中原大皇帝,对刘知远来说也不是个好消息。一旦耶律德光坐稳中原,契丹人将从北、东、南三面对河东进行战略包围,刘知远的生存压力将会更大。客将王峻代表刘知远来到汴梁找耶律德光,做了两件事:一、向耶律德光灭晋表示祝贺;二、针对耶律德光有可能以中原皇帝名义调刘知远离开河东,说“太原夷夏杂居,事务繁多,暂时脱不开身”。刘知远在政治上非常成熟,外交上我可以暂时向你低头,我损失不了什么,但在军事上寸步不让。
果然,耶律德光“赐诏褒美”,把刘知远吹上了天。而这背后是耶律德光担心他进攻河东,一年之内都未必能拿下,到时又会造成中原形势更加不稳,难免有其他人浑水摸鱼。为了稳住刘知远,耶律德光送给他一根木头拐杖,这是契丹人最尊贵的礼物,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得到此杖。而王峻捧着这根木拐杖回太原时,一路上只要是契丹人看到此杖,无不惶恐避让。
刘知远只担心一件事情,那就是耶律德光一旦把中原局势稳定下来,必然会收回河东,河东与契丹早晚必有一战。刘知远现在能做的,就是祈求耶律德光在中原胡作非为,得罪中原人心。等到耶律德光被迫撤出中原时,刘知远才能在浑水中摸到大鱼。
实际上,根据游牧民族的作用,耶律德光确实如刘知远所愿了。契丹人进入中原,对中原人来说无疑是一场空前的灾难。耶律德光让契丹士兵以“打草谷的幌子”到处杀人掠劫,而这次“打草谷”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丁壮毙于锋刃,老弱委于沟壑,自东、西畿及郑、滑、曹、濮,数百里间,财畜殆尽”。耶律德光还大肆搜刮天下,不交钱就杀头,所有降辽官员都被契丹人刮了个精穷。契丹人在中原的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原汉人的极大义愤。
而这对刘知远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耶律德光把中原汉人得罪了,契丹人已经不可能再在中原立足,而当时无论是江湖阅历、官场威望还是军事实力来说,最有资格出来收拾残局的汉人军阀,除了刘知远,别无他人。其实南唐本来也有机会北进中原,但鼠目寸光的李璟却拒绝了韩熙载的建议,隔着淮河看热闹,白白便宜了刘知远。
刘知远做了几件事,最大限度上争取到了汉人民心。一、刘知远听说雄武军节度使以秦、阶、成三州投降后蜀,刘知远自我谴责,说:“戎狄凭陵,中原无主,令藩镇外附,吾为方伯,良可愧也!”打造了忧国忧民的政治形象。二、在部下的劝说下,刘知远虽然于辽会同元年(947年)二月十五日在太原宫正式称帝,但并没有启定新国号,国号依然是晋,甚至都没有起新年号,而是舍弃石重贵的开运年号后,直接延承了石敬瑭的天福年号,称是年为天福十二年。刘知远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石敬瑭在对百姓的程度上确实很好,在百姓里人望很高,而刘知远称帝不改国号年号,感动了无数不忘晋德的士民,为他进入中原打下了坚实的民心基础。
刘知远接受了大将郭威的南下路线,放弃契丹残余势力密集的河北,而是经汾河谷地,下洛阳、趋大梁。天福十二年五月十二日,刘知远兵发太原城,开始接管中原。晋朝没了,契丹人也走了,很多守城将领都不知道是在为谁守城。如果要论当皇帝的幸运指数,除去赵匡胤之后,大致也就刘知远了。
当形势稳定后,刘知远直接把“晋”国号扔进了臭水沟里。六月十三日,大“晋”皇帝摇身一变,成了大“汉”皇帝,但天福年号不变,理由还是那句所谓的“余未忍忘晋也”。而刘知远后来的庙号非常有意思——汉高祖。其实变不变无所谓,刘知远大局初定,百姓没能力造反,而官员在乎的是高官厚禄、真金白银也没变,就算一天改一个,刘知远只要有兵,那就没人有意见。
后汉政权在历史上有两个,对于刘秀建立的汉朝,史家也称后汉,比如《后汉书》,刘知远的汉朝政权,宋人也称“后汉”。两个后汉相比,刘秀的帝国远比他的冒牌子孙刘知远的帝国伟大得多,刘知远的大汉帝国掐头去尾,只存在了四年。一眨眼,后汉帝国建立了。再一眨眼,后汉帝国突然就没了。
至于为什么只存在了四年,用时任判司天监事的王处讷的话来说,“第以高祖(刘知远)得位之后,多报仇杀人及夷人之族,结怨天下,所以运祚不长”。简单的说,就是杀人杀多了。司马光的评价也是如此。
虽然刘知远在政治上表现非常成熟,但这并不影响刘知远举起他的屠刀。早在石敬瑭与张敬达大战晋安寨时,有一千多名唐军投降石敬瑭,石敬瑭打算把这些人编入亲卫部队,刘知远就以这些降兵有可能再次归唐为由,劝石敬瑭杀掉了这些人。
晋朝宰相冯道和李内崧因为受石敬瑭逼迫,不得不吹捧大贪官杜重威,石敬瑭借此让杜重威取代了刘知远的都指挥使职务,刘知远恨透了冯、李二人。等到他继位后,因为冯道官场地位太高,刘知远不敢轻举妄动,但也没收了冯道的全部家产。对李崧,刘知远先把李崧的家产全部转送给他麾下的苏逢吉,然后又纵容苏逢吉构陷李崧暗中勾连契丹,杀光了李崧家族。只要是阻碍刘知远发财的,照杀不误,比如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幼子李从益。李从益从来没做过对不起刘知远的事情,仅仅因为契丹人撤出中原时,契丹大将萧翰诈称契丹皇帝有命,让李从益“权知南朝军国事”这一句话,刘知远就逼死了李从益和他的养母花见羞。当时舆论对李从益的死大呼冤枉,但刘知远却只管杀人,谁影响利益,谁就得死!
刘知远传下来的这种习俗直接改变了后汉政权的命运,说实话,赵匡胤应该感谢刘知远,如果没有刘知远等人干的事,郭威就不可能上任,那么他赵匡胤也就没机会篡夺柴家江山了。http://www.dashoubi.org/news/jrjj/14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