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小区旧衣回收箱如何不再成摆设

文章来源: 作者: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18 11:58:57

 目前,不少居民小区内都放置了旧衣回收箱,用来收集处理市民丢弃的旧衣服。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旧衣回收箱几乎无人问津,有些甚至成了垃圾箱。回收箱使用效率如何?旧衣回收箱收集的衣服流向了哪里?RRR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箱子不少、回收率不高,有些被当成垃圾箱
 
旧衣回收箱在一些大中城市的投放已经较为普遍。例如,多家旧衣物回收机构在北京投放回收箱,数量已经超过3000个;旧衣回收机构“白鲸鱼”在杭州有2000个旧衣回收箱;从事旧衣回收的公益组织“同心互惠”在北京、济南两地投放的旧衣回收箱超过500个。
 
记者近期在北京、山东等地走访发现,小区中的二手衣物回收箱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在济南二环南路的一处小区内,两个回收箱被放置在小区角落里,无人问津。该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回收箱使用率很低,久而久之也没人来定期回收了,居民嫌碍事,就把两个箱子挪到了小区角落。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jrzx/2019-04-18/78031.html
记者随机翻看了部分小区的旧衣回收箱,在一些回收箱里,除旧衣物外,还有啤酒瓶、旧报纸,以及其他杂物。有市民反映,不少住户并不了解这些箱子的用途和回收要求,把旧衣回收箱当成了垃圾回收箱。
 
济南市民赵东升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小区不少人都对回收箱的衣服去向提出疑问,认为自己捐出去的“爱心”去向不明。济南一处小区物业负责人吉鹏告诉记者,小区有上百家住户,但真正捐过衣物的并不多,回收箱空置普遍。“主要是市民对这些箱子的用途有质疑,上面虽然写着回收流程,但捐出去的东西没有任何反馈。”吉鹏说。
 
衣服去了哪里?为何回收率低?谁在管理?
 
二手衣服流向了何处?旧衣回收机构“白鲸鱼”负责人陈仲恺告诉记者,旧衣回收箱是回收衣服的途径之一。“收集到的衣服根据新旧程度分类,符合标准的会用于捐赠,但是这个比例是浮动的,一般占比10%。”陈仲恺表示,旧衣回收机构会将不适合捐赠的衣服送到工厂加工做成保温材料;也有衣服经过消毒处理后再销售,盈利部分用于企业的运转。
 
公益组织“同心互惠”负责人耿度说,符合捐赠到贫困地区的衣服占比也是10%左右。作为公益机构,“同心互惠”将二手衣物处理后进行义卖,以底价出售给城市低收入群体;也有部分衣服进入工厂再加工。“盈利部分用来维持公益事业和机构的发展。”
 
为什么回收率难达预期?旧衣回收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的企业打着爱心的幌子去收衣服,实则用于非法牟取利益,公众对箱子也产生了怀疑。
 
在北京的一个二手衣物回收箱上,记者看到该箱体上并没有衣服的利用流程。记者向该小区物业经理询问回收箱衣服去向,他告诉记者,一些公益组织与小区物业有固定的合作,但衣服去向属于商业机密,不能对外公布。
 
二手衣物回收箱由谁来监管?记者多地采访发现,旧衣回收箱的管理部门不尽相同,造成监管缺位。同时行业缺乏规范,难以赢得公众信任。记者在北京、济南、青岛等多个城市走访发现,不同爱心回收箱的主管部门包括民政局、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城市管理局等多家单位。记者以咨询为由,拨打了印在回收箱上的某地管理单位电话,工作人员却表示,对爱心回收箱的管理并不了解。
 
陈仲恺告诉记者,实际上对于回收机构而言,回收箱的投放和运营更多地是和居委会、小区物业打交道,甚至存在“给负责管理小区的居委会打个招呼,回收箱就可以投放”的现象。
 
“激活”爱心衣物回收箱,亟待完善旧物回收体系
 
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废旧化纤纺织品资源再生循环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估计,目前旧衣利用率不足10%。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秘书长潘永刚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废旧纺织品产生数量逐年上升,全国每年产生废旧纺织品达2000多万吨,已成为新垃圾源,亟待打造完备的旧物回收体系。
 
业内人士反映,目前的募捐箱鱼龙混杂,各式各样的机构、企业都有,是否具有公募资质等不明确;有的箱子疏于管理,企业放置箱子后后续管理不负责任,甚至变成了“垃圾站”,造成负面影响。
 
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秘书长张忠莲认为,目前,废旧衣物回收监管、处理与加工、再生产品检验检疫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建议尽快制定废旧纺织品分类标准、回收标准,以及再生产品质量标准;通过构建产业化、规模化回收体系,降低回收成本。同时对参与回收的公益组织和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其尽快形成回收、分选、加工产品的多样化产业链条。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司纪亮说,目前在旧衣回收运营上,公益组织受困于高昂的物流、运营等成本,难以为继;商业公司由于缺乏监管,存在不规范经营的问题。相关部门应明确监管责任,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体系,积极引导旧物回收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单位,对旧物回收领域进行规范。
 
业内人士提醒,在宣传上应注意规范公益和环保事业的标语;此外,相关专家建议,对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明确回收组织的责任和负面清单,建立旧物回收公示制度,保证捐赠财产可以物尽其用、提升市民参与感。(记者邵鲁文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