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已有70年的发展历程,就如何提高中国世界史学科内涵,且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世界史学术话语权,3月16日上海大学历史系世界史高原学科主办的“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剑鸣等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勇安致辞,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上海大学文学院郭长刚教授主持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世界史学专家学者,总结了新中国70年来世界史学科的建设经验,对全国世界史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为世界史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建言献策。yyy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武寅认为,当前国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中国的世界历史学科应该在重视基础研究之外,对应用对策研究给予更多关注,对关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和人民大众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展现出科研工作者为国为民的情怀。中国世界史研究要始终注重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明的精华,同时立志超越、立志构建并形成具有中国自身学科特色和学术体系的世界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
段勇表示,我们要将中国经验介绍给世界,以全球眼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界史学科建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中国世界史学科飞速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力。新形势下,我们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引领社会的关怀需求,努力构建世界史的中国学术体系,相信我国的世界史学科就一定会开支散叶,在世界学术森林里面占领应有的一席之地。
李剑鸣表示,只有将好的材料、好的研究方法结合,充分发掘出材料的意义,用开放的眼光开展历史研究,才能真正做出高品质的学术成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世界史的学科地位。
张勇安表示,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得到了来自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希望未来可以向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继续发展。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促进长三角各高校世界史学科之间加强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发挥长三角地区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学科影响力。
以自强意识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史学科
我国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哲学社会科学要有相应的发展。世界历史学科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时代对世界历史学科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表示,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最基本的问题,是要研究好它的史学史、学术史,总结好学科发展的历史以及已完成的重大成果,了解当下面临的问题,才能更好地知晓今后学科发展的方向。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历史学分为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世界史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沐涛认为,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目前的确已经取得许多重大成就,但仍然面临学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实现人类社会科学的繁荣,推进中国世界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还要在研究背景、选题等多个方面再下功夫。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勇认为,随着世界全球化急速发展,新的学科不断涌现,人们认识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与这种社会变革相呼应,单一学科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史学学科的发展要求,跨学科研究成为新时代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于历史学学科而言,跨学科研究就是这样一种体系化的极具潜力的研究方法,这既是历史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学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在看到学科交叉对历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应牢牢把握史学研究的根本,不能脱离历史变迁的主流,始终以客观的、宏观的视角去重构历史、阐明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历史演变的内在规律。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恒表示,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开展世界历史的研究,其实就是为构建当代中国文化添砖加瓦。无论是历史、当下还是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要保持先进性、延续性,就必须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并与外来文化保持交流,使中华文化永葆活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认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但我们仍要提高对宏观事件的把握能力,积极整合世界史学科内各个方向的研究,努力构建一个能够将学界凝聚起来的机制,平衡各个学校、各个地方的学科发展。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立新认为,年轻一代学者有责任关注重大问题、增强理论素养、开辟新的领域、扩大研究视野,通过扎实精深的研究,为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推动世界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向荣表示,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仅仅靠一代人是不够的,我们要向国际前沿发展,还需要一代一代人的接力相传,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认为,高校推进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需要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世界史分支学科,注意学科分工和人才培养的问题。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黄洋提出,中国的世界史学科承载着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国家文化建设的任务,需要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同仁加以关注和回应。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韩东育认为,我们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以多元视野汲取各国世界史研究精华
厦门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旭表示,世界史发展任重道远,承认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是我们今后开展深入研究的动力。在跨国史、环境史、生态史等领域,国外学者多有优秀成果,这是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志龙认为,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史三者之间应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依托的,在整个史学体系基础上观察历史的发展,才是更加恰当的研究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广林表示,新时期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要实现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一重大任务,必须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西方史学要保持理性、审慎的态度,全面、系统、批判地借鉴域外学术范式、学术理论及研究成果。中国世界史研究应从中国的现实关怀出发,在研究过程中凸显出其民族性和世界性,最终构建形成既能彰显本土特色,又能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学术体系,在国际史坛上树立中国学术流派旗帜。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赵学功表示,中国的历史研究业已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在选题、资料、研究的视野、理论构建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期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学者能够在世界性的舞台上,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阐述与中国相关的问题。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云深认为,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内功,如何练好内功,如何将人才培养和国家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关键理论、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今后我们需要探索和努力的。
四川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原祖杰表示,建立和完善同行间学术对话交流的桥梁是发展世界史、中国史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加强彼此间的讨论和交流,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使大家在学术研究中相互补足,从而扩大学科影响力。
云南大学印度研究院教授戴超武表示,中国的发展使全体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关心世界,也更加迫切地渴望吸取世界的历史经验。作为中国学者,我们要积极从中外的档案文献中挖掘有助于我国现实发展的资料,为我国面对现实问题,应对国际体系变化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
以中国学术语言阐释世界史研究成果的话语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教授刘德斌认为,我们应对世界史学科作新的定义,从研究范围、研究的策略中,包括从每个学者不同的研究取向中,看到学科发展在新时代产生的新变化。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王晓德提出,中国世界史自2011年学科调整后取得了新的发展,但地方院校世界史发展仍存在一些困惑。如何能够使世界史和中国史并驾齐驱,如何能够将地方院校的世界史真正发展起来,这是我们下一步学科建设的重点。只有地方院校的世界史发展起来了,整个世界史的研究力量才能够真正强大起来。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jrzx/2019-04-09/74901.html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表示,新时代的历史研究必须把眼光扩展到整个世界,要明确建立中国话语体系的目的,主动承担世界历史发展的世界责任,以多元化的视角,建构全球视野下的国别史和全球史。世界历史研究成果要回应时代和公众的需求,使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历史,更加自觉地运用历史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积极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洪邮生表示,历史和世界史学科发展应有忧患意识。他建议:第一,世界史学科应进一步平衡发展不同学科。第二,世界史学科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世界史学科的创新要加强对崛起后中国的现实关怀。浙江大学人文学部教授沈坚认为,世界史研究如果一直走向专业化,是不利于学科发展的。世界史研究依然要有现实关怀,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晓律提出,现实关怀首先体现在通识教育方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人群编写不同的通俗教育读本,有利于中国学者向群众普及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现实关怀是历史研究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琦表示,中国的史学研究要体现中国现实关怀的问题意识,切实加强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前瞻性研究。这就需要历史研究工作者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立场,关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挑战,并以中国立场参与这些问题在学术向度上的诠释,使中国学术对世界文化做出贡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梅雪芹表示,面向新世纪,历史研究工作者要以更为开放和自信的心态迎接史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史学的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料积累,它首先需要的是历史研究工作者的观念更新和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开拓世界史发展新领域,以审慎的态度审视当下国际社会发生的问题,谦逊吸取前人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经验,并在他们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岱表示,中国共产党人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过程与国际交往的实践中,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国际斗争的战略策略原则都有许多真知灼见。如何使世界史学科在加速发展的同时,把它们系统化、理论化成为新世界史学理论的一部分,这是中国世界史研究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晓东表示,我国的世界史学科尽管尚处于基本建设的形成期,但随着新时代到来,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国际史学动态的挑战,都要求我们必须创新前进。我们真正进入和外国学者平等交流的时代,要始终坚持使用中国话语、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到我们学科的发展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徐再荣认为,在世界史学科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依然存在着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扩大研究领域、平衡学科发展,才能真正进入世界史繁荣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