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希在潮流圈的地位不用赘述,每一个热爱潮流的Z世代青年随便就能把他的故事来一个贯口。但还有一个香港传奇你未必知道,他就是陈冠希的劲敌麦浚翘。KKK大手笔网—中国第一文化门户网站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里输入“麦浚翘”三个字,首先会跳出来的很可能是关于他超级富二代的信息。或许,还有一些关于他毫无真才实学,靠家里砸钱一跃成为潮流教父,被网友戏称为亿万少年的内容。
麦浚翘英文原名Peter Mak,自称TK氏(Takara Mak)。他的父亲麦绍棠是香港电讯和炒股届的著名富商,弟弟是身兼歌手、演员和导演三重身份的麦浚龙。
或许你没听过TK氏创办的Silly Thing,但至少也在报刊亭看到过《Milk》这本潮流杂志,甚至是它的忠实读者也不一定。TK氏不仅一手创办了《Milk》,还是杂志《Cream》和《Tea》的老板。
而他拥有的Silly Thing与其说是一家唱片或者服装公司,不如说是集音乐厂牌、时尚品牌、先锋创意于一身的多元化团队。
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创办出这样一只传奇品牌,TK氏独到的眼光和前瞻的品位,足以令吃瓜群众打脸。
http://www.dashoubi.org/gongyi/zonghe/gyzx/2019-05-10/82559.html
Silly Thing虽然被译作“傻东西”,但其下主理的同名潮牌却成为了陈冠希当年的最大劲敌。
Silly Thing里藏着什么爆款?
Silly Thing主打高档时装路线,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当年当之无愧的爆款——货车帽。这款货车帽乍一看跟普通款式没什么区别,但却因为加入了礼帽元素的设计,会比其它货车帽看起来更高。
帽顶部分也不像其它款式那么棱角分明,而是过渡得恰到好处。所以虽然戴起来气场十足,却不过分凌驾于人。厚重的帽檐也为其增加了质感,利落且时髦。
因此,即便价格上缺乏优势,这顶诚意十足的货车帽还是成为了潮流青年追捧的对象,以至于当时香港的大街小巷都开始模仿Silly Thing的设计。
即便在几乎每天都有联名款发布的今天,Supreme的联名款还是能让潮流青年们从速食时尚的麻木中为之一振。
Silly Thing x Futura Lab x Supreme Box Tee
但其实早在13年前,Silly Thing就已经谱写了与Supreme联名的高光时刻。不仅如此,Silly Thing还曾和Hot Toys推出了以Tony Stark缩写“TK”的钢铁侠。而这,正好与漫威迷TK氏的名字如出一辙。
Silly Thingx Marvel Ironman“TK”Edition
能让漫威和Hot Toys为一个没有在动漫、电影出现过的角色打造专属手办,TK氏的江湖地位无需多言。
Silly Thingx Undercover x Converse Jack Purcell
COMME des GARÇONS x Silly Thing
A BATHING APE x Silly Thing
Silly Thingx mastermind JAPAN
TK氏曾在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攻读Fashion Technology专业,早年混迹于日本原宿的他凭借着与日本各大品的深厚交情,打造了许多在潮人圈有口皆碑的联名款。
Silly Thing联手香港麦当劳推出特别版巨无霸
TK氏办公室的冰山一角
除了在潮流服饰上的联名,TK氏还与麦当劳、玩具大玩跨界。如果你看过他办公室的艺术品和玩具收藏,就会了解这是他创意输出的一种方式。
The Beatles“Can’t Buy Me Love”1000%Kubrick
Daft Punk x SILLY THING 1000%Kubrick Set
例如,被炒上天的The Beatles“Can’t Buy Me Love”1000%Kubrick和Daft Punk x Silly Thing 1000%Kubrick Set,都来自Silly Thing。
THINK SILLY STORE仍旧是TK氏喜欢的日式潮流风格。东京团队打造的小木屋、书架和木制DJ桌等,复古且时髦。
TK氏不仅把联名玩得盆满钵满,更把当时只能在水货买手店看到的日本街头品牌COMME des GARÇONS,UNDERCOVER,通过自己的买手店THING SILLY STORE真正带进中国。
同时,TK氏还帮助高桥盾在香港开设了UNDERCOVER首家旗舰店。
高桥盾还在UNDERCOVER三周年之际,亲自现身香港,打造了Silly Thing x UNDERCOVER“The Sound&The Fury”的装置。
TK氏的野心不仅仅在香港,十多年前他就让Silly Thing入驻DSM、Colette等世界顶级买手店,为海外拓展铺好了道路。
UNDERCOVER为Silly Thing打造10周年纪念系列
所以如果你以为国潮是近些年才兴起,或者只知道陈冠希的CLOT,李灿森的SUBCREW和沈嘉伟的I.T,别忘了还有TK氏最能代表港潮巅峰缩影的Silly Thing。
TK氏2001年创刊的潮流杂志《Milk》,是希望它能像营养丰富的牛奶一样,为青年读者带来世界各地最新鲜时髦的潮流资讯。
当时的周刊发行摒弃了港版周刊惯用的标题党,大量密集的日本街头潮信息以及服装、球鞋、公仔等青年潮物,加上极具风格化的版式令它很快成为发行量10万本的热门刊物。
但其实,这只是TK氏曲线救国的一个策略。“一开始是想做《Cream》(Silly Thing旗下的前卫时尚杂志),但我很清楚那种杂志是无法在香港生存的。也许是家庭的关系,父亲教我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要先想能不能继续营运下去。因此我才有《Milk》的概念,用一本大众化且可以赚钱的刊物来养活自己的理想《Cream》。”
果然在题材、纸质等方面都足够“肆意挥霍”,一经推出便被誉为是“随意而为,无视金钱之作”。
再往后,TK氏还出版了生活艺术杂志《Obscura》和汽车杂志《Blackbird》。
明星带货的套路,TK氏早在十多年前就门儿清。或者说,他才是开启明星带货模式的鼻祖。
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时代,代表着酷和个性主张的《Milk》无疑是时髦青年的潮流风向标。于是,TK氏借自家杂志为自家品牌背书,力捧Silly Thing的套路,无疑是Silly Thing走红的强大推手。
而TK氏的弟弟麦浚龙,也是自家唱片公司旗下艺人。他的造型都是TK氏一手打造的,所谓明星带货模式的雏形,大概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2007年,麦浚龙发行了专辑《Chapel of Dawn》,并特别邀来英国插画师James Jarvis绘制唱片封面。水到渠成地,Silly Thing也为本次专辑制作了同名周边,例如T恤、包款以及Amos Toys的联名公仔。
所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Silly Thing,还有不红的道理吗?
既然提高了TK氏,就没有理由不说一说他的弟弟。和哥哥一样,麦浚龙也常被冠以超级富二代的标签。作为歌手出道的他,一开始并没有什么令人记得住的作品,于是也就更甩不掉靠钱出名的误解。
在花了六年时间以后,麦浚龙不仅终于摆脱了“香港乐坛最不会唱歌”的标签,还得到了林夕、黄伟文的青睐。
虽然如今麦浚龙已经是歌手、演员、导演三重身份加持,但在当时潮流青年的心中,他也是香港不可不提的潮流教父。
麦浚龙早期出道时,就是各种潮牌加身。不过要说他真正引领的,应该独树一帜的暗黑风格。这种暗黑做派不仅体现在他的穿搭,连他的歌曲和电影,也都延续了这种风格。
主打骷髅暗黑奢华美学的Mastermind JAPAN,就在麦浚龙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了红极一时,备受追逐的MMJ奢侈风潮。
当麦浚龙的Instagram变黑白调以后,这位曾经的潮流教父似乎又换了一种普通人更难以拷贝企及的穿衣风格。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在潮流青年心中的地位。相反,他在电影与音乐上表现出的专注,倒是给出了更酷,也更具玩味的潮流态度。
在网上,你其实搜不到太多关于TK氏的消息。即便是翻开他的Instagram,也只能找到本人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但这并不妨碍极少接受媒体访问,行事低调的他成为潮流圈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大佬。
TK氏的潮流态度不仅仅表现在时装上,他更不会把社交网络当作本人穿衣示范的直播现场。可即便如此,人们反倒记住了他数年如一日的标志性礼帽,以及经典且时髦的日式雅痞绅士风。
TK氏不会教你简单粗暴的穿衣经,想要从他的Instagram偷师速成几乎不太可能。他的相册中大多是一些单品和生活细节,就像他会经常举办一些文艺展览,用潜移默化的审美渗透,影响着Z世代青年的潮流品位。
如果非要划什么重点的话,你会发现在TK氏的身上找不出什么具有时代感的爆款单品,尤其是老爹鞋这种能明确说出流行年份的速食时尚。注重穿衣细节和搭配创意,经典且毫不费力的时髦,是TK氏润物细无声的潮流态度。
所谓“既生瑜何生亮”,TK氏看似与陈冠希在潮流圈一争高下,实际上反倒是在自家杂志中鼎力宣传陈冠希和他的CLOT。据说,TK氏和陈冠希其实是同学关系,还曾在博客中将其称为老友。
TK氏说,
“我不觉得自己有那么伟大,帮香港做了什么,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又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就很足够了。”
“我对Fashion的喜爱是因为母亲的关系,但我们并没有要在香港时尚零售圈争什么,川久保玲与高桥盾都是我很好的朋友。
我不喜欢做一些已经计划好的事,
事情的美好应该是在于难以预料的结果吧!”
然而令老一辈潮流人士唏嘘的是,不知从何时起,Silly Thing突然就消失在大家的视线中,仿佛一代传奇陨落,不告而别令人措手不及。
不过当人们以为Silly Thing的故事已经结束的时候,TK却突然在去年宣布了Silly Thing回归的消息,并且已经开设了新的官方Instagram主页和网站。
在国潮四起的当下,这只老牌的复出无疑是一剂肾上腺素,在点燃了一票老粉热情的同时,也令我们对本土设计更加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