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至8月31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康康实践小分队”实践团队赴京津冀地区开展“数字康养惠乡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银发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探索高端酒店康养服务优化路径,团队由旅游康养系、经济管理系等8名跨学科学生组成,在张汉卿等4位教师指导下,深入15个社区和养老机构,通过发放300份问卷及开展多场深度访谈,用方言智能按钮、书法疗愈课堂等创新方案破解康养产业痛点。
需求调研:银发群体的真实心声
“以前觉得智能设备都是年轻人的玩意儿,现在志愿者手把手教我用APP预约医生,才发现科技真的能养老。”72岁的退休教师王淑芬在秦皇岛海港区社区座谈会上感慨道。实践团队发现,像王老师这样对数字化服务"想用不会用"的老人占比达68%。
团队成员魏宪斌在整理问卷时注意到一个矛盾现象: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老人中,41%的人实际康养支出不足收入的30%。“这不是支付能力问题,而是服务价值认同问题。”"队负责人马天意分析道。为此,他们在社区开展“体验式营销”,通过中医穴位按摩演示等可感知的服务,使老人支付意愿提升了27%。

产教融合:破解人才困局的钥匙
在某高端酒店康养中心,护理员小李向团队吐露心声:“我干这行3年了,工资还是5000多,比不上做月嫂的姐妹。”这番话道出了康养行业人才流失的痛点。数据显示,行业年均离职率达38%,主要原因为“职业发展路径模糊”和“薪酬竞争力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与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合作启动 “康养服务精英定制班”,输送 20 名学生到当地养老机构和酒店实习,通过 “1+1” 技能培训模式(1 天酒店服务技能 + 1 天中医基础护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复合能力。培训后,护理员的中医护理技能掌握率从15%提升至78%,老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从62%升至89%。
“现在我会用穴位按摩帮老人缓解便秘,还会搭配降压食谱,老人们都说我比之前专业多了。”小李自豪地说。通过组织“老人与护理员的故事”分享会,团队还帮助提升了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参与分享会的护理员离职意向从40%降至18%。

适老化改造:从标准到温度的跨越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某酒店卫生间扶手高度仅65cm,低于国家标准。建筑专业学生董建带领小组重新设计,将扶手调整至75cm——这个恰好支撑老人起身的黄金高度。"适老化不是冷冰冰的达标,而要考量实际使用场景。"董建在改造验收时强调。
在智能设备改造中,计算机专业的于丰硕开发了"三步优化法":显眼位置安装呼叫按钮、增加方言语音功能、配备图示操作卡。这套方案使设备使用率提升192%,目前正申报软件著作权。
政策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
调研中,团队还关注到政策落地的“温差”现象。数据显示,补贴申报平均需要准备23份材料,审批周期长达45天。而团队协助合作酒店梳理申报流程,制作标准化模板,最终将申报材料从23份精简至15份,审批周期缩短至30天。“志愿者们帮我们理清了材料要求,还陪同去民政厅提交申请,效率高多了。”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在秦皇岛市卫健委,团队推动的“中医服务备案制”试点取得突破。胡漪杭同学在研讨会上团队汇报数据:“试点酒店药浴服务审批时间从2个月缩短至2周,老人满意度达91%。”

青春答卷:在服务中收获成长
“最欣慰的是看到李奶奶从抗拒智能设备到主动教其他老人使用。”郑雅楠在实践总结会上分享道。这个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老年教学经验融入团队开发的"银发课堂"标准中。
两个月的实践,团队形成5万字调研报告、2项专利申请、1套适老化改造标准。 “我们要做银发经济浪潮中的冲浪者。”马天意说。目前,团队正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已有3家酒店签订人才定制协议。

需求调研:银发群体的真实心声
“以前觉得智能设备都是年轻人的玩意儿,现在志愿者手把手教我用APP预约医生,才发现科技真的能养老。”72岁的退休教师王淑芬在秦皇岛海港区社区座谈会上感慨道。实践团队发现,像王老师这样对数字化服务"想用不会用"的老人占比达68%。
团队成员魏宪斌在整理问卷时注意到一个矛盾现象: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老人中,41%的人实际康养支出不足收入的30%。“这不是支付能力问题,而是服务价值认同问题。”"队负责人马天意分析道。为此,他们在社区开展“体验式营销”,通过中医穴位按摩演示等可感知的服务,使老人支付意愿提升了27%。

产教融合:破解人才困局的钥匙
在某高端酒店康养中心,护理员小李向团队吐露心声:“我干这行3年了,工资还是5000多,比不上做月嫂的姐妹。”这番话道出了康养行业人才流失的痛点。数据显示,行业年均离职率达38%,主要原因为“职业发展路径模糊”和“薪酬竞争力不足”。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与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合作启动 “康养服务精英定制班”,输送 20 名学生到当地养老机构和酒店实习,通过 “1+1” 技能培训模式(1 天酒店服务技能 + 1 天中医基础护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复合能力。培训后,护理员的中医护理技能掌握率从15%提升至78%,老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从62%升至89%。
“现在我会用穴位按摩帮老人缓解便秘,还会搭配降压食谱,老人们都说我比之前专业多了。”小李自豪地说。通过组织“老人与护理员的故事”分享会,团队还帮助提升了护理员的职业认同感,参与分享会的护理员离职意向从40%降至18%。

适老化改造:从标准到温度的跨越
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某酒店卫生间扶手高度仅65cm,低于国家标准。建筑专业学生董建带领小组重新设计,将扶手调整至75cm——这个恰好支撑老人起身的黄金高度。"适老化不是冷冰冰的达标,而要考量实际使用场景。"董建在改造验收时强调。
在智能设备改造中,计算机专业的于丰硕开发了"三步优化法":显眼位置安装呼叫按钮、增加方言语音功能、配备图示操作卡。这套方案使设备使用率提升192%,目前正申报软件著作权。
政策落地:打通最后一公里
调研中,团队还关注到政策落地的“温差”现象。数据显示,补贴申报平均需要准备23份材料,审批周期长达45天。而团队协助合作酒店梳理申报流程,制作标准化模板,最终将申报材料从23份精简至15份,审批周期缩短至30天。“志愿者们帮我们理清了材料要求,还陪同去民政厅提交申请,效率高多了。”该企业负责人表示。在秦皇岛市卫健委,团队推动的“中医服务备案制”试点取得突破。胡漪杭同学在研讨会上团队汇报数据:“试点酒店药浴服务审批时间从2个月缩短至2周,老人满意度达91%。”

青春答卷:在服务中收获成长
“最欣慰的是看到李奶奶从抗拒智能设备到主动教其他老人使用。”郑雅楠在实践总结会上分享道。这个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老年教学经验融入团队开发的"银发课堂"标准中。
两个月的实践,团队形成5万字调研报告、2项专利申请、1套适老化改造标准。 “我们要做银发经济浪潮中的冲浪者。”马天意说。目前,团队正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已有3家酒店签订人才定制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