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网-

《李鸿章回忆录》遭质疑 美国记者凭空杜撰?


作者:Admin

日期:2015-02-05 14:36:36

 134.jpg
李鸿章(前排左三)访问欧洲时留影 
2009年初的一天,我翻看美国《国家》杂志,无意中看到一篇介绍《李鸿章回忆录》的文章,甚是惊讶。在我的印象中,与李鸿章有关的众多出版物里目前还没有一部李鸿章本人的回忆录或者传记作品问世。于是出于好奇,便托朋友从海外捎来霍敦·密夫林出版社出版的这部《李鸿章回忆录》。翻开一看,这已是第4版,据说1913年的首印版本已很难从市面上找到了。 

《李鸿章回忆录》居然出自一个美国人之手?怀着好奇和寻求真相的心理,在极短的时间内读完了这本书,人物一点点迫近,历史浮现在眼前。100年前的人与事,就像看回转片一样历历在目。一代名臣犹如一个赶马车的人使出浑身解数只渴望能左右历史车轮的倾轧,而对于个人的安危,早已置之度外。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晚清重臣中,他又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虽多次救大清国于危难,却又代表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为后人对他的评说留下一道难题,也给历史留下了层层迷雾。后人写的关于他的传记文章都难免会落入窠臼,只有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还算公允:“他代表了他所在时代的最高成就,却难以超越时代的鸿沟。”我们小时候看的有关李鸿章的历史书本中,多是一些脸谱式的描写,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纠缠了近一个多世纪。但当我看到曼尼克思的《李鸿章回忆录》时,眼前突然一亮。 

《李鸿章回忆录》的作者曼尼克思是一位战地记者,早年曾参加过古巴战争,在美国有着与海明威一样的声名。1900年,他作为美国第九步兵团的一名士兵,参加了八国联军的侵华行动,在中国待了不到两年,接触到李鸿章的英文秘书毕德格,并通过他采访到李鸿章本人。据曼尼克思说,他通过李鸿章的仆人王秀才得到了李鸿章珍藏多年的个人资料和日记。他捧卷夜读,发现李鸿章原本就打算写回忆录,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写成。曼尼克思受到启发,在1911年回国后,从“李鸿章160万字的日记、资料中”,编辑整理出17万字的《李鸿章回忆录》。 

该书一出版就风靡欧美,曼尼克思也被评为最伟大的历史小说家之一。可就在曼尼克思声名鹊起时,《李鸿章回忆录》却遭到多方质疑,最甚者是来自美国波士顿的杜维德。杜维德在大清海关任职多年,精通中文,与李鸿章关系不浅。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期间,杜维德是全程陪同的随行官员。他认定“李鸿章访美回国前的一段文字有误”,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密夫林出版社迫于压力,组织了一批专家、学者对该书进行了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该书是真品,有着非同一般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009年,澳大利亚历史学家雪珥在美国《国家》杂志上撰文说“《李鸿章回忆录》是历史上最早的伪书,曼尼克思是最伟大的骗子”。他质疑的理由是跟随李鸿章多年的英文秘书毕德格曾经保存了大量的李鸿章官方和私人文件,装了整整一大箱。李鸿章去世后,他就一直在撰写《李鸿章与他的时代》,但毕德格在李鸿章逝世后不久也病逝了,所有文件连同箱子在他死后也一并失踪。有人怀疑是曼尼克思拿走了那箱文件,不过这也是个人推论,事实究竟怎样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曼尼克思的创作素材果真来源于这些资料,就不能说这是一部“伪书”,而是一部相当有史料价值的著作。但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发现那只神秘的箱子,有关李鸿章的个人物件也在历史运动中毁掉了,根本无从查考这些日记的真伪。 

如果说曼尼克思仅凭想象杜撰,就能把历史事件写得这样逼真,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从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早年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做着桂冠诗人的美梦,可时运不济,最后投笔从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出超群的军事才能,后来又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可他偏偏生在了晚清这个动荡的年代。曼尼克思给予了李鸿章充分的理解,并把他放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他所做的一切,真实记录了他的心境。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李鸿章在尽一切努力挽救自己的国家。这位走在时代前列的“改革家”到后来却走在了“改革”的背面。他痛恨康有为等“逆历史潮流”的改革,拼命保驾倾危的朝廷,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终究走不出他的时代,挽救不了已经腐败到骨头的清政府。国家的灾难却要让个人承担历史的责任,永久背负“卖国贼”骂名,一个孤独的先行者读来格外让人扼腕。 

曼尼克思尤其钦佩李鸿章的外交才能,他出访欧美时,所到西方各国无不掀起一股“李鸿章热”,这位大清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思维敏捷、手腕高超,西方媒体把他誉为“东方俾斯麦”。即便是他晚年代表朝廷与法、日、俄等国家签订诸多条约时,也得到了对方尊重,因为“他争取到了他所在国家的最高利益”,表现出了卓越的外交家的智慧。但在国内,他的政敌却不会轻饶他,不仅把挑起战争的罪名给了他,也把卖国的骂名给了他。曼尼克思没有屈服于这种声音,在回忆录里,他展现出李鸿章风光背后的无奈、坚强背后的脆弱,并让我们看到李鸿章作为儿子、丈夫、大臣诸多角色的光芒,现在读来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当读到李鸿章母亲死后,他向慈禧辞官3年回家守孝这一节时我哭了,不只为这种单纯的孝心,更是为中国政治特有的“家长中心制”,他们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自己的国家,尽心尽力,由于没有先进制度作保证,这个孩子备受欺凌。一个70多岁的老人,最后还要穿上战衣代表他的国家去签订缔结和平的条约,却是以领土为代价割地赔款,他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辛丑条约》签订数月后,李鸿章离开了人世,一代名臣就这样在历史的硝烟中沉寂了,留给后人的是他那一生沉重而坎坷的心路历程。

(《李鸿章回忆录》已由中国书店于2011年5月引进出版)
 
(采编:张买生、梁晓蓓、谢文峰)
 
编辑: 馨怡


喜欢本篇新闻的人还喜欢